本發明涉及床裝置以及柵欄體。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醫療用或護理用的床,或者擔架車等,以對看護對象者在橫臥狀態下進行治療、護理或搬送為目的而使用的床裝置。通常,在這些床裝置中,在載置有看護對象者的床上設置有滾落防止用的柵欄。
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用于安裝滾落防止柵欄的安裝單元設于床的寬度方向端部的床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6以及圖8)。滾落防止柵欄具有棒狀的支柱,通過將該支柱插入設于安裝單元的上表面的孔中,能夠將滾落防止柵欄裝卸自如地安裝于安裝單元。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6-340962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床裝置中,在使用者側將滾落防止柵欄附加安裝于床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如下的兩階段的作業:即,首先在設于床的寬度方向一端部的安裝單元上插入一方的滾落防止柵欄,之后,在設于床的寬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安裝單元上插入另一方的滾落防止柵欄。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簡化柵欄體相對于床的安裝作業的床裝置以及柵欄體。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為了達成解決上述課題的目的,采用下的手段。
(1)本發明一方式的床裝置具有:床;以及設于所述床的柵欄體,所述柵欄體具有:柵欄連結部件,所述柵欄連結部件連接于所述床并且沿所述床的寬度方向延伸;以及滾落防止柵欄,所述滾落防止柵欄連接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至少一端。
利用上述方式的床裝置,僅通過將柵欄連結部件安裝于床的作業,就能夠將滾落防止柵欄設置于床,因此能夠簡化滾落防止柵欄相對于床的安裝作業。
(2)在上述(1)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裝卸自如地連接于所述床。
利用該結構,能夠在使用者側將柵欄體(滾落防止柵欄)附加安裝于床,另外,能夠根據需要在使用者側將柵欄體從床拆卸下來。
(3)在上述(2)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通過不需要工具的緊固件連結于所述床。
利用該結構,在使用者側將柵欄體(滾落防止柵欄)附加安裝于床時,能夠更簡單地將柵欄體安裝于床。
(4)在上述(1)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不能脫離地固定于所述床。
利用該結構,與柵欄體裝卸自如地連接于床的情況相比,能夠更牢固地將柵欄體連接于床。
(5)在上述(1)~(4)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設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兩端。
利用該結構,僅利用將柵欄連結部件連接于床的作業,就能夠將滾落防止柵欄同時設置在床的寬度方向兩側。
(6)在上述(5)記載的床裝置中,設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兩端的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狀以及相同的尺寸。
利用該結構,在將柵欄體連接于床時,不需要考慮柵欄體的前后左右的朝向,能夠迅速地將柵欄體安裝于床。
(7)在上述(1)~(6)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裝卸自如地連接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
利用該結構,只要一次將柵欄連結部件安裝于床,就能夠單獨自由地安裝于滾落防止柵欄。例如,在床裝置接近壁配置的情況等下,在不需要單側的滾落防止柵欄時,不需要將每個柵欄連結部件拆卸下來,能夠僅將滾落防止柵欄拆卸下來。
(8)在上述(1)~(6)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不能脫離地固定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
利用該結構,與滾落防止柵欄裝卸自如地連接于柵欄連結部件的情況相比,能夠更牢固地將滾落防止柵欄安裝于柵欄連結部件。
(9)在上述(1)~(8)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滾落防止柵欄的長度也可以比所述床的背托板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短。
利用該結構,在將柵欄體設置于床的背托板的情況下,利用必要最小限度大小的滾落防止柵欄就能夠實現滾落防止的目的。
(10)在上述(1)~(9)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柵欄體也可以具有多個所述柵欄連結部件。
利用該結構,利用多個柵欄連結部件能夠更牢固地支承滾落防止柵欄。
(11)在上述(10)記載的床裝置中,沿著所述床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被嵌合部在所述床上形成有多個,所述多個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在嵌入所述多個被嵌合部的每一個的狀態下連接于所述床。
(12)在上述(1)~(9)中任一項記載的床裝置中,沿著所述床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被嵌合部(一個被嵌合部)形成于所述床,所述柵欄連結部件(一個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在嵌入所述被嵌合部的狀態下連接于所述床。
利用上述(11)或(12)的結構,由于柵欄連結部件不從床的表面突出,因此能夠保持床的表面平坦,其結果是,能夠確保良好的躺臥舒適性。另外,能夠防止柵欄連結部件的錯位。
(13)在上述(11)或(12)記載的床裝置中,所述床具有:并列設置的多個長條的面板部件;以及面板支承部件,所述面板支承部件沿所述床的長度方向延伸,并且從下方支承所述各面板部件,在彼此相鄰的所述面板部件之間,用于嵌入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間隙形成為所述被嵌合部,在所述柵欄連結部件嵌入所述間隙的狀態下,所述柵欄連結部件連接于所述面板支承部件。
利用該結構,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將用于嵌入柵欄連結部件的被嵌合部形成于床,也容易進行柵欄連結部件相對于床的安裝。
(14)在上述(13)所述的床裝置中,也可以還具有繞軸線轉動自如地支承所述面板支承部件的轉動機構,所述軸線沿著所述床的寬度方向延伸。
利用該結構,在面板支承部件向床的上方傾斜的狀態下,能夠進行柵欄連結部件的安裝作業,因此容易從面板支承部件的內側進行柵欄連結部件的安裝。
(15)本發明的一方式的柵欄體設于床,具有:柵欄連結部件,所述柵欄連結部件連接于所述床,并且沿所述床的寬度方向延伸;以及滾落防止柵欄,所述滾落防止柵欄設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至少一端。
利用上述方式的柵欄體,僅利用將柵欄連結部件安裝于床的作業,就能夠將滾落防止柵欄設置于床,因此能夠簡化滾落防止柵欄相對于床的安裝作業。
(16)在上述(15)記載的柵欄體中,所述柵欄連結部件也可以裝卸自如地連接于所述床。
利用該結構,能夠在使用者側將柵欄體(滾落防止柵欄)附加安裝于床,另外,能夠根據需要在使用者側將柵欄體從床拆卸下來。
(17)在上述(15)或(16)記載的柵欄體中,所述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設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兩端。
利用該結構,僅通過將柵欄連結部件連接于床的作業,就能夠在床的寬度方向兩側同時設置滾落防止柵欄。
(18)在上述(17)記載的柵欄體中,設于所述柵欄連結部件的兩端的滾落防止柵欄也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以及相同的尺寸。
利用該結構,在將柵欄體連接于床時,不需要考慮柵欄體的前后左右的朝向,能夠迅速地將柵欄體安裝于床。
(19)本發明其他方式的柵欄體為設于床裝置的支承架臺的柵欄體,具有夾持所述支承架臺的被安裝部位的固定部。
利用上述方式,由于采用了利用固定部夾持固定支承架臺的被安裝部位的結構,因此被固定部位的選定自由度高。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柵欄體向支承架臺的安裝。
(20)在上述(19)記載的柵欄體也可以具有與所述被安裝部位面接觸的轉動防止面。
在該情況下,柵欄單元由于其自重等而將要傾倒的力能夠利用進行面接觸的部位來支承。因此,能夠可靠并且牢固地進行柵欄體的固定。
(21)在上述(19)或(20)記載的柵欄體中,所述固定部也可以采用具有:夾持所述被安裝位置的至少一對分割固定部件、和貫通這些分割固定部件間而連結的連結部件的結構。
在該情況下,對于各種尺寸形狀的被安裝部位都能夠容易地安裝柵欄體,因此能夠廣泛適用于各種床裝置。
(22)本發明其他方式的床裝置具有:床;相對于所述床裝卸自如的上述(19)~(2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柵欄體。
利用該方式,能夠根據使用床裝置的使用者的需要等,安裝或者拆卸柵欄體。
發明效果
利用本發明的上述各方式,能夠簡化柵欄體相對于床的安裝作業。
附圖說明
圖1是沿著左右方向觀察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床裝置的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床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床裝置的仰視圖。
圖4是從腿側觀察圖1所示的床裝置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使構成圖1所示的床裝置的背托板以及腿托板轉動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將柵欄體(柵欄單元)從床的背托板拆卸下來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是放大表示柵欄單元與背托板(第一面板支承部件)的連接部位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具有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柵欄體的床裝置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
圖9是圖8所示的床裝置的俯視圖。
圖10是圖8所示的床裝置的仰視圖。
圖11是沿著左右方向觀察圖8所示的床裝置的側視圖。
圖12是表示使構成圖8所示床裝置的背托板以及腿托板轉動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3是從主框架的內側觀察圖8所示的床裝置的柵欄體所具有的固定機構的立體圖。
圖14是從縱部件的延伸方向(床裝置的前后方向)的頭側觀察圖8所示的床裝置的柵欄體所具有的固定機構的側視圖。
符號說明
10、310 床裝置
11、311 床
12、312 支承架臺
15、315 床面
16、316 面板部件
32、332 第一面板支承部件
50、400 柵欄單元(柵欄體)
51 第一柵欄連結部件
52 第二柵欄連結部件
53 第一滾落防止柵欄
54 第二滾落防止柵欄
55、56 旋鈕螺栓
410 柵欄主體
411、412 立起部件
413 水平部件
414 鎖定機構
440 固定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床裝置10進行說明。床裝置10能夠在例如醫療環境下(包括護理環境下)使用。在圖1~圖3以及圖5中,箭頭H表示人(使用者)就寢時頭側的朝向,另外箭頭F表示人就寢時腿側的朝向。在以下說明中,有時將與箭頭H、F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稱為左右方向。
如圖1至圖5所示,床裝置10具有:床11、支承架臺12、板13、驅動機構14。此外,在圖5中,省略了驅動機構14的圖示。
床11具有通過并列多個而形成床面15的長條的面板部件16。各面板部件16形成為彼此相同形狀并且相同大小。各面板部件16形成為沿著左右方向(面板部件16延伸的面板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條的板狀,并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并列設置有多個。在通過驅動機構14使床11變形為起身或抬膝等狀態前的標準狀態下,各面板部件16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并且,各面板部件16在標準狀態下,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標準狀態下,各面板部件16配置為上表面朝向上方,下表面朝向下方。
在各面板部件16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罩部件17。各罩部件17從左右方向的外側安裝在各面板部件16的兩端。各罩部件17在俯視的情況下,形成為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半橢圓形狀。
多個面板部件16以及多個罩部件17的各上表面分別形成所述床面15的一部分。床面15在所述標準狀態下,成為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床面15形成為在俯視時,形成為與左右方向相比,前后方向長的矩形。床面15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床面15的寬度方向為左右方向。在床面15上配置有床墊M(參照圖1)。
多個面板部件16在前后方向上劃分為多個組。多個面板部件16從頭側H朝向腿側F依次分組為背托板18、腿托板19。并且,腿托板19從頭側H朝向腿側F依次分組為膝托板20、腳托板21。背托板18與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背的位置對應,腿托板19與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從腰到腳尖的位置對應。膝托板20與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從腰到膝的位置對應,腳托板21與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從膝到腳尖的位置對應。背托板18的上表面以及腿托板19(膝托板20以及腿托板19)的上表面分別形成床面15的一部分。
支承架臺12從下方支承床11。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架臺12將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可動托板)支承成繞轉動軸22、23轉動自如。床裝置10是所謂的活動靠背床(gatch bed)。支承架臺12具有架臺主體24、第一轉動機構25、第二轉動機構26。
架臺主體24分別承受床11以及床11上的使用者的載荷。架臺主體24具有在俯視時成為矩形的主框架27、從主框架27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件28。
在床11的左右方向上、主框架27(架臺主體24)比床11(床面15)小。即,主框架27的寬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大小)比床11的寬度尺寸窄。主框架2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與床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即大致一致。床11與主框架27相比向左右方向的兩側突出。主框架27能夠從下方支承床11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
主框架27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縱部件3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對橫部件31。前后一對橫部件31在左右方向上將左右一對縱部件30連結起來。橫部件3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與對應的縱部件30連結。縱部件30的前后方向的各端部與橫部件31相比向前后方向的外側突出。
腿部件28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右一對腿部件28在前后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兩組。即,本實施方式的腿部件28共設有四根。各腿部件28在主框架27上配置于將縱部件30與橫部件31連結起來的部分。在各腿部件28的下端部設置有腳輪29。
第一轉動機構25將背托板18保持成繞第一轉動軸22轉動自如。通過使第一轉動機構25伴隨背托板18繞第一轉動軸22周圍起伏而轉動,一邊使背托板18的頭側H上升一邊使背托板18相對于水平面傾斜。第一轉動機構25具有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第一可動部件33、第一固定部件34。
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從下方支承形成背托板18的面板部件16。即,在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上連接有形成背托板18的面板部件16。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將形成背托板18的多個面板部件16連接成一體。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與各面板部件16的下表面連結。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在前后方向(床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
第一可動部件33與背托板18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與背托板18連結。第一可動部件33具有可動桿部35、可動板部36。可動桿部35相對于背托板18位于腿側F,并配置在架臺主體24上。可動桿部35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并架設在一對縱部件30上。在可動桿部35上連結有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腿側F的端部。
以從左右方向的兩側夾入可動桿部35的方式設有一對可動板部36。各可動板部36從左右方向的外側連結于可動桿部35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各可動板部36形成第一可動部件33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第一可動部件33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可動板部36的上端部相對于床面15向上方突出。
第一固定部件34與架臺主體24連結。第一固定部件34具有固定桿部37、固定板部38。固定桿部37相對于可動桿部35位于腿側F,并配置在架臺主體24上。固定桿部37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并架設在一對縱部件30上。固定桿部37與各縱部件30連結。
以從左右方向的兩側夾入固定桿部37的方式設有一對固定板部38。各固定板部38從左右方向的外側連結于固定桿部37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各固定板部38形成第一固定部件34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各端部。第一固定部件34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固定板部38的上端部相對于床面15向上方突出。
第一固定部件34配置在左右一對可動板部36的內側,固定板部38從左右方向的內側與可動板部36鄰接。第一固定部件34經由第一轉動軸22連結于第一可動部件33。第一轉動軸22位于床面15的上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轉動軸22在同軸上配置有左右一對,將可動板部36以及固定板部38的上端部彼此連結起來。
此外,這樣一來,通過使第一轉動軸22位于比床面15更靠上方的位置,使第一轉動軸22的高度位置與床面15上的使用者的大轉子的高度位置接近。由此,在背托板18繞第一轉動軸22旋轉時,減輕了使用者的壓迫感。
第二轉動機構26將腿托板19保持成繞第二轉動軸23轉動自如。第二轉動機構26通過使腿托板19繞第二轉動軸23轉動而使腿托板19彎曲成,腿托板19中中的位于膝托板20與腳托板21之間的部分朝向上側突出。此時,在膝托板20的頭側H的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固定的狀態下,腳托板21的腿側F的端部在架臺主體24上向頭側H移動。
第二轉動機構26具有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第二可動部件40、第二固定部件41。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從下方支承形成腿托板19的面板部件16。即,在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上連接有形成腿托板19的面板部件16。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將形成腿托板19的多個面板部件16連接成一體。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連結于各面板部件16的下表面。一對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
各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沿著前后方向分割為頭側分割部42和腿側分割部43兩部分。在頭側分割部42連結有形成膝托板20的面板部件16,在腿側分割部43,連結有形成腳托板21的面板部件16。頭側分割部42和腿側分割部43經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轉動軸44連潔成轉動自如。
第二可動部件40與腿托板19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與腿托板19連結。第二可動部件40相對于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位于頭側H。在第二可動部件40上連結有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的頭側H的端部。此外,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9的腿側F的端部為自由端。
第二固定部件41與架臺主體24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一固定部件34連結于架臺主體24。第二固定部件41從第一固定部件34朝向腿側F突出。一對第二固定部件41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第二固定部件41經由第二轉動軸23連結于第二可動部件40。第二轉動軸23位于床面15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轉動軸23在同軸上配置有左右一對。
在支承架臺12中,背托板18經由第一轉動機構25連結于架臺主體24,腿托板19經由第二轉動機構26連結于架臺主體24。通過使第一轉動機構25以及第二轉動機構26通過使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從所述標準狀態轉動,而使床11成為如圖5所示那樣的、起身以及抬腿(抬膝)后的典型使用狀態。在使床11從標準狀態成為使用狀態時,通過在起身之前實施抬腿,能夠有效防止使用者相對于的床裝置10偏移。
如圖1至圖5所示,板13固定于支承架臺12,相對于床面15向上方立起。板13配置有前后一對,并從架臺主體24的前后方向的兩側的端部立起。在板13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支承例如IV(點滴)桿等醫療用具安裝棒(省略圖示)的棒支承部13a。棒支承部13a形成為具有向上方開口的孔的圓筒狀。即,通過將醫療用具安裝棒插入棒支承部13a,能夠將醫療用具安裝棒以相對于板13立起的狀態安裝。板13也可以是通過使樹脂注塑成形等而獲得的一個成形部件。
驅動機構14使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可動托板)繞轉動軸22、23轉動。驅動機構14具有使背托板18轉動的第一驅動機構14a、使腿托板19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14b。
各驅動機構14安裝于支承架臺12。各驅動機構14配置于腿托板19的下方。各驅動機構14配置在設于床11的下方的配置空間45內。配置空間45形成在架臺主體24的主框架27與腿部件28之間。各驅動機構14朝向該床裝置10的左側或右側而穿過配置空間45而露出。
各驅動機構14具有伸縮部46、驅動部47。伸縮部46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前后方向上伸縮自如。驅動部47基于從外部供給的動力使伸縮部46伸縮。
各驅動機構14分別連結于架臺主體24、作為可動托板的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各驅動機構14經由設于支承架臺12的前后一對連桿機構48、49,與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架臺主體24連結。前后一對連桿機構48、49將各驅動機構14的伸縮部46的前后方向的伸縮轉換為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的繞轉動軸22、23的轉動。
設于第一驅動機構14a的頭側H的連桿機構48a將第一驅動機構14a和第一可動部件33連結起來,設于第一驅動機構14a的腿側F的連桿機構49a將第一驅動機構14a與架臺主體24連結起來。這兩個連桿機構48a、49a將第一驅動機構14a的伸長轉換為背托板18的繞第一轉動軸22的朝向上側的轉動。
另外,設于第二驅動機構14b的頭側H的連桿機構48b將第二驅動機構14b與第二可動部件40連結起來,設于第二驅動機構14b的腿側F的連桿機構49b將第二驅動機構14b與架臺主體24連結起來。這兩個連桿機構48b、49b將第二驅動機構14b的收縮轉換為腿托板19的繞第二轉動軸23的朝向上側的轉動。
此外,在圖示例中,在各驅動機構14中,驅動部47是將人的操作作為動力源的手動驅動部,各驅動機構14成為手動式的驅動機構14。驅動部47配置在伸縮部46的腿側F的端部,從架臺主體24朝向沿著前后方向的腿側F突出。由此,通過驅動部47確保使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轉動時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在不操作驅動部47的狀態(床裝置10的通常的使用狀態)下,例如,通過使驅動部47從腿側F朝向頭側H彎折等,將驅動部47配置在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的位置P而收納在配置空間45內,抑制對醫療人員造成妨礙。
作為驅動部47,也可以取代人力,而采用將電力作為動力源的電動驅動部。
進一步地,床裝置10具有設置為相對于床11的背托板18裝卸自如的柵欄單元50(柵欄體)。以下,除了圖1~圖4以外,還參照圖6以及圖7對柵欄單元50進行詳細說明。圖6是表示從床11的背托板18將柵欄單元50拆卸下來的狀態的圖。圖7是放大表示柵欄單元50與背托板18(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連接部位的圖。
此外,以下,在對柵欄單元50的結構進行說明時,將形成背托板18的四個面板部件16的附圖標記從頭側H向腿側F依次標記為16a、16b、16c、16d。另外,在圖5中,省略了柵欄單元50的圖示。
柵欄單元50具有: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
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是使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以在背托板18(床11)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隔開一定的間隔而平行的方式對置的狀態連結的部件,并相對于背托板18連接為裝卸自如。
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具有:朝向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管狀的橫穿部51a;從橫穿部51a的一端(右側端部)向與橫穿部51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管狀的右側支柱部51b;以及從橫穿部51a的另一端(左側端部)向與右側支柱部51b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管狀的左側支柱部51c。
在背托板18,在面板部件16a與面板部件16b之間,形成有用于嵌入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的間隙G1。該間隙G1形成為在背托板18(床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被嵌合部。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以嵌入上述間隙G1的狀態連接,以使得右側支柱部51b以及左側支柱部51c相對于床面15(面板部件16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立起。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通過螺栓等緊固件連接于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具體而言,如圖3、圖6以及圖7所示,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通過一對旋鈕螺栓55從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背側螺栓緊固于該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
此外,旋鈕螺栓55是不需要工具而利用手緊固的螺緊件(不需要工具的緊固件)。也可以取代旋鈕螺栓55而使用具有蝶形螺栓等把手部的緊固件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螺栓緊固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
橫穿部51a的長度被設定為,在橫穿部51a嵌入間隙G1的狀態下使橫穿部51a的兩端從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外側突出。右側支柱部51b的長度與左側支柱部51c的長度相同。
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具有:沿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管狀的橫穿部52a;從橫穿部52a的一端(右側端部)沿與橫穿部52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管狀的右側支柱部52b;以及從橫穿部52a的另一端(左側端部)沿與右側支柱部52b相同方向延伸的管狀的左側支柱部52c。
在背托板18上,在面板部件16c與面板部件16d之間形成有用于嵌入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橫穿部52a的間隙G2。該間隙G2形成為在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槽。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橫穿部52a以嵌入上述間隙G2的狀態連接,以使得右側支柱部52b以及左側支柱部52c相對于床面15大致垂直立起。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橫穿部52a通過螺栓等緊固件連接于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具體而言,如圖3以及圖6所示,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橫穿部52a從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內側通過一對旋鈕螺栓56螺栓緊固于該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
此外,與旋鈕螺栓55同樣地,旋鈕螺栓56是不需要工具而利用手緊固的螺緊件。也可以取代旋鈕螺栓56而使用具有蝶形螺栓等把手部的緊固件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2螺栓緊固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
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橫穿部52a的長度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相同。即,橫穿部52a的長度被設定為,在橫穿部52a嵌入間隙G2的狀態下,橫穿部52a的兩端從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外側突出。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右側支柱部52b以及左側支柱部52c的長度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右側支柱部51b以及左側支柱部51c的長度相同。
此外,橫穿部51a以及52a的尺寸被設定為,在橫穿部51a以及52a嵌入間隙G1以及G2的狀態下,橫穿部51a以及52a不從床面15(面板部件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例如,在橫穿部51a以及52a為管形狀的情況下,其直徑設定為比間隙G1以及G2(槽)的深度小,即設定為比面板部件16的上表面與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上表面之間的距離(換言之,面板部件16的板厚)小。
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分別是在背托板18的前后方向上長的具有大致長方形狀的樹脂制的板材。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分別具有能夠覆蓋背托板18的側面區域(包含面板部件16a~16d的區域)的大部分的長度。
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通過螺緊或者焊接等而以不能脫離的方式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右側支柱部51b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右側支柱部52b連接,以使得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的面在背托板18的右側緣部與床面15大致垂直。另外,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通過螺緊或者焊接等而以不能脫離的方式與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左側支柱部51c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的左側支柱部52c連接,以使得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的面在背托板18的左側緣部與床面15大致垂直,并且與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對置。這樣一來,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利用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而在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上以彼此的面隔開一定的間隔地對置的狀態連結在一起。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以及相同的尺寸。
利用具有以上的柵欄單元50的床裝置10,僅通過將柵欄單元50的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螺栓緊固于床11(背托板18的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簡單作業,就能夠在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同時設置第一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第二滾落防止柵欄54。因此,與以往那樣的需要在每個單側依次安裝滾落防止柵欄的床裝置相比,能夠簡化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相對于床11的安裝作業。
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在柵欄單元50未安裝在床11上的狀態下,將床裝置10設置于醫療設施等之后,也容易在使用者側將柵欄單元50附加安裝在床裝置10的床11上。
另外,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10,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的橫穿部51a以及第二柵欄連結部52的橫穿部52a不從床11的表面(床面15)向上方突出,因此即便在安裝了柵欄單元50的狀態下,也能夠保持床面15平坦。其結果是,能夠確保良好的躺臥舒適性。另外,在利用面板部件16沿著床11(背托板18)的寬度方向形成的間隙G1以及G2中嵌入橫穿部51a以及橫穿部52a,由此能夠防止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錯位。
另外,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10,通過配置面板部件16能夠將用于嵌入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被嵌合部(間隙G1以及G2)容易地形成在床11上。通過利用旋鈕螺栓55以及56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螺栓緊固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由于不需要螺栓緊固用的工具(無工具),因此更容易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安裝于床11。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10具有第一轉動機構25,該第一轉動機構25將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支承為繞沿著床1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自如。其結果是,如圖6所示,能夠在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朝向床11的上方傾斜的狀態下進行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安裝作業,因此容易從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背側進行螺栓緊固。
進一步地,在柵欄單元50中,設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兩端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以及相同的尺寸。由此,將將柵欄單元50連接于床11時,不需要考慮柵欄單元50的前后左右的朝向,能夠相對于床11迅速安裝柵欄單元50。
此外,本發明的技術的范圍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的變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不需要工具的旋鈕螺栓55以及56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裝卸自如地連接于床11(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情況。
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將旋鈕螺栓55以及56經由設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孔部從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側插入,而螺合在設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內螺紋部。
或者,也可以將旋鈕螺栓55以及56經由設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孔部從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側插入,而螺合在設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內螺紋部。在該情況下,優選將旋鈕螺栓55以及56的高度尺寸設定成螺合后的旋鈕螺栓55以及56不從床11的表面(床面15)向上方突出。
此外,不需要一定使用旋鈕螺栓55以及56,也可以采用利用需要工具的緊固件(通常的螺栓等)而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裝卸自如地連接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結構。作為其他方式,例如,也可以在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設置嵌合部、卡合部,通過將該部分嵌合或卡合在設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孔部,或者夾入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來固定的結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裝卸自如地連接于床11(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情況,例如也可以不使用旋鈕螺栓55以及56等緊固件,而通過焊接或熔敷等直接連接方法,使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以不能脫離的方式連接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
由此,與使柵欄單元50裝卸自如地連接于床11的情況相比,能夠將柵欄單元50更牢固地連接于床1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通過螺緊或者焊接等而以不能脫離的方式連接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情況。另一方面,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也可以采用利用螺栓等緊固件裝卸自如地連接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結構。利用該結構,只要一次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連接于床11(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就能夠單獨自由地拆裝兩側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例如,在床裝置10向壁接近配置的情況等下,如果不需要單側的滾落防止柵欄53(或54),則能夠不針對每個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來將柵欄單元50拆卸下來,而能夠僅將單側的滾落防止柵欄53(或54)拆卸下來。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床裝置10的前后方向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長度分別為能夠覆蓋背托板18的側面區域(包含面板部件16a~16d的區域)的大部分的長度的情況,但是,例如也可以使床裝置10的前后方向上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長度比背托板18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短。或者,床裝置10的前后方向上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長度比第一柵欄連結部件51與第二柵欄連結部件52之間的間隔(前后方向的間隔)長。由此,在將柵欄單元50設置于床11的背托板18的情況下,能夠利用必要最小限度大小的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來實現滾落防止的目的。
在柵欄單元50連接于背托板18的狀態下,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上端的高度也可以是載置于床11的床墊M的厚度的2倍以上的高度。或者,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上端的高度也可以是距離載置于床11的床墊M的上表面為22cm以上的高度。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滾落防止功能。
另外,也可以使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一體成形。在該情況下,柵欄單元50也可以構成為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成為一體的樹脂部件。
或者,也可以將中空管材與方材等組合,而構成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成為一體的柵欄單元50。在該情況下,考慮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雙方成為由中空管材、方材等棒材構成的一體部件。
床裝置10的左右方向上的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長度也可以比背托板18的面板部件16的長度方向的長度長。或者,床裝置10的左右方向上的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長度也可以比包含棒支承部13a的板13的全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長。或者,床裝置10的左右方向上的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長度也可以比載置于床11上的床墊M的寬度尺寸的100%長,比并且床墊M的寬度的110%短。此外,能夠采用床裝置10的左右方向上的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比包含棒支承部13a的板13的全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結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通過兩個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將配置于左右兩側的一對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連結起來的結構的柵欄單元50。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利用一個柵欄連結部件將配置于左右兩側的一對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連結起來的柵欄單元。在該情況下,利用面板部件16形成為被嵌合部的間隙也可以是一個。與之相反地,也可以采用使用三個以上柵欄連結部件的結構。
另外,也可以將多個柵欄單元50安裝于床裝置10。由此,能夠容易調節背托板18的前后方向上的柵欄單元50所占的比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具有連接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兩端的一對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柵欄單元50的情況。但是,也可以采用僅具有連接于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中的任一端的一個滾落防止柵欄的柵欄單元。在該情況下,僅在床11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右單側或左單側中的任一單側設置右側支柱部51b或左側支柱部51c(或者,右側支柱部52b或左側支柱部52c)即可。利用這樣的柵欄單元的方式,例如在將床裝置10接近壁而配置的情況下,能夠僅在與壁相反的一側設置滾落防止柵欄。另外,在采用這樣的柵欄單元的情況下,能夠左右通用地將滾落防止柵欄53或54設置于床1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從背托板18的表面側(上表面側)連接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情況,但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也可以采用從背托板18的背面側(下表面側)連接于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在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2的背面,預先將用于嵌入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的槽形成為被嵌合部即可。
另外,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柵欄單元50連接于床11的背托板18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也可以采用柵欄單元50連接于腿托板19(膝托板20以及腳托板21的至少一方)的結構。在該情況下,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所嵌入的間隙(被嵌合部)能夠通過形成腿托板19的面板部件16的配置來形成。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多個面板部件16形成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膝托板20以及腳托板21)的情況。但是,也可以利用一個大的面板部件形成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或者,背托板18、膝托板20以及腳托板21也可以分別用一個大的面板部件形成。在該情況下,沿著一個面板部件的寬度方向,預先將柵欄連結部件51以及52所嵌入的槽形成為被嵌合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使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膝托板20以及腳托板21)傾斜的機構的床裝置10,但是,即便是具有完全固定為平坦狀態的床的床裝置,也能夠通過利用上述柵欄單元50來簡化滾落防止柵欄53以及54的安裝作業。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驅動機構14配置在腿托板19的下方,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驅動機構14也可以配置在背托板18的下方。
也可以在背托板18與腿托板19之間配置腰托板。作為所述腰托板,能夠采用以不能轉動的方式固定于支承架臺12的結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的雙方采用繞轉動軸22、23轉動的可動托板,所謂的雙曲軸(2ACT)的活動靠背床,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背托板18或腿托板19繞轉動軸22、23轉動的單曲軸(1ACT)的活動靠背床。在該情況下,能夠在床裝置10上優先搭載背托板18作為可動托板而發揮起身功能。即,本發明能夠采用將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中的至少一方作為可動托板的結構,能夠采用背托板18以及腿托板19中的至少背托板18作為可動托板的結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可動部件33或第一固定部件34上設置表示背托板18的轉動角度(傾斜角度)的角度顯示部。該角度顯示部可以基于第一可動部件33以及第一固定部件34的繞第一轉動軸22的相對位置關系,顯示背托板18的轉動角度。
除此之外,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范圍內,能夠適當地將所述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置換為公知的構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將所述變形例進行適當組合。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具有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柵欄體的床裝置310進行說明。床裝置310能夠在例如醫療環境下(包括護理環境下)使用。在圖8~圖12中,箭頭H表示人(使用者)就寢時頭側的朝向,另外箭頭F表示人就寢時腿側的朝向。在以下說明中,有時將與箭頭H、F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稱為左右方向。
圖8是表示床裝置310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圖9是床裝置310的俯視圖。圖10是床裝置310的仰視圖。圖11是床裝置310的側視圖。圖12是表示使構成床裝置310的背托板318以及腿托板319轉動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8~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310具有:床311;支承架臺312;板313;驅動機構314;以及柵欄單元(柵欄體)400。此外,在圖10中,省略了柵欄單元400的圖示。
床311具有通過并列多個而形成床面315的長條的面板部件316。各面板部件316形成為彼此相同形狀并且相同大小。各面板部件316形成為沿著左右方向(面板部件316延伸的面板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條的板狀,并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并列設置有多個。在利用驅動機構314使床311變形為起身或抬膝等狀態前的標準狀態下,各面板部件316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并且,各面板部件316在標準狀態下,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標準狀態下,各面板部件316的表面和背面配置為上表面朝向上方,下表面朝向下方。
在各面板部件316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罩部件317。各罩部件317從左右方向的外側安裝在各面板部件316的兩端。各罩部件317在俯視的情況下,形成為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半橢圓形狀。
多個面板部件316以及多個罩部件317的各上表面分別形成所述床面315的一部分。床面315在所述標準狀態下,成為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床面315形成為在俯視時,與左右方向相比,前后方向長的矩形。床面315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床面315的寬度方向為左右方向。在床面315上配置有床墊M。
多個面板部件316在前后方向上劃分為多個組。多個面板部件316從頭側H朝向腿側F,依次被分組為背托板318、腿托板319。并且,腿托板319從頭側H朝向腿側F,依次被分組為膝托板320、腳托板321。背托板318與橫臥在床面315上的使用者的背的位置對應,腿托板319與橫臥在床面315上的使用者的從腰到腳尖的位置對應。膝托板320與橫臥在床面315上的使用者的從腰到膝的位置對應,腳托板321與橫臥在床面315上的使用者的從膝到腳尖的位置對應。背托板318的上表面以及腿托板319(膝托板320以及腿托板319)的上表面分別形成床面315的一部分。
支承架臺312從下方支承床311。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架臺312將背托板318以及腿托板319(可動托板)支承為能夠繞轉動軸322、323轉動。床裝置10是所謂的活動靠背床。支承架臺312具有架臺主體324、第一轉動機構325、第二轉動機構326。
架臺主體324承受床311以及床311上的使用者各自的載荷。架臺主體324具有在俯視時成為矩形的主框架327、以及從主框架327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件328。
主框架327(架臺主體324)的左右方向的寬度尺寸比床311(床面315)的寬度尺寸小。主框架32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與床3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同的位置,即配置為大致一致。床311與主框架327相比向左右方向的兩側突出。主框架327能夠從下方支承床311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
主框架327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縱部件33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對橫部件331。前后一對橫部件331在左右方向上將左右一對縱部件330連結起來。橫部件33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與對應的縱部件330連結起來。縱部件330的前后方向的各端部與橫部件331相比向前后方向的外側突出。
腿部件328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右一對腿部件328在前后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兩組。即,本實施方式的腿部件328共設有四根。各腿部件328在主框架327上,配置在將縱部件330與橫部件331連結起來的部分。在各腿部件328的下端部設置有腳輪329。
第一轉動機構325將背托板318保持為繞第一轉動軸322轉動自如。第一轉動機構325通過使背托板318繞第一轉動軸322轉動,一邊使背托板318的頭側H上升一邊使背托板318相對于水平面傾斜。第一轉動機構325具有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第一可動部件333、第一固定部件334。
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從下方支承形成背托板318的面板部件316。即,在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上連接有形成背托板318的面板部件316。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將形成背托板318的多個面板部件316連接成一體。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與各面板部件316的下表面連結。一對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在前后方向(床31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
第一可動部件333與背托板318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與背托板318連結。第一可動部件333具有可動桿部335、可動板部336。可動桿部335相對于背托板318位于腿側F,并配置在架臺主體324上。可動桿部335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并架設在一對縱部件330上。在可動桿部335上連結有第一面板支承部件332的腿側F的端部。
設有一對可動板部336,以從左右方向的兩側夾入可動桿部335。各可動板部336從左右方向的外側連結于可動桿部335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各可動板部336形成第一可動部件333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第一可動部件333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可動板部336的上端部與床面315相比向上方突出。
第一固定部件334與架臺主體324連結。第一固定部件334具有固定桿部337、固定板部338。固定桿部337相對于可動桿部335位于腿側F,并配置在架臺主體324上。固定桿部337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并架設在一對縱部件330上。固定桿部337與各縱部件330連結。
設有一對固定板部338,以從左右方向的兩側夾入固定桿部337。各固定板部338從左右方向的外側連結于固定桿部337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各固定板部338形成第一固定部件334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各端部。第一固定部件334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外側露出。固定板部338的上端部與床面315相比向上方突出。
第一固定部件334配置在左右一對可動板部336的內側,固定板部338從左右方向的內側鄰接于可動板部336。第一固定部件334經由第一轉動軸322連結于第一可動部件333。第一轉動軸322位于床面315的上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轉動軸322在同軸上配置有左右一對,將可動板部336以及固定板部338的上端部彼此連結起來。
此外,通過這樣地使第一轉動軸322位于比床面315靠上方的位置,使第一轉動軸322的高度位置與橫臥在床面315上的使用者的大轉子的高度位置接近。由此,在背托板318繞第一轉動軸322旋轉時,減輕了使用者的壓迫感。
第二轉動機構326將腿托板319保持為繞第二轉動軸323轉動自如。第二轉動機構326通過使腿托板319繞第二轉動軸323轉動而使腿托板319彎曲成,在腿托板319中,位于膝托板320與腳托板321之間的部分朝向上側突出。此時,在膝托板320的頭側H的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被固定的狀態下,腳托板321的腿側F的端部在架臺主體324上向頭側H移動。
第二轉動機構326具有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第二可動部件340、第二固定部件341。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從下方支承形成腿托板319的面板部件316。即,在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上連接有形成腿托板319的面板部件316。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將形成腿托板319的多個面板部件316連接成一體。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連結于各面板部件316的下表面。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有一對。
各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沿著前后方向分割為頭側分割部342和腿側分割部343兩部分。在頭側分割部342連結有形成膝托板320的面板部件316,在腿側分割部343連結有形成腳托板321的面板部件316。頭側分割部342和腿側分割部343被連結成經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轉動軸344轉動自如。
第二可動部件340與腿托板319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連結于腿托板319。第二可動部件340相對于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位于頭側H。在第二可動部件340上連結有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的頭側H的端部。此外,第二面板支承部件339的腿側F的端部為自由端。
第二固定部件341與架臺主體324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經由第一固定部件334連結于架臺主體324。第二固定部件341從第一固定部件334朝向腿側F突出。一對第二固定部件341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第二固定部件341經由第二轉動軸323連結于第二可動部件340。第二轉動軸323位于床面315的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轉動軸323在同軸上配置有左右一對。
板313固定于支承架臺312,向床面315的上方立起。板313配置有前后一對,并從架臺主體324的前后方向的兩側的端部立起。在板313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支承例如IV(點滴)桿等醫療用具安裝棒(省略圖示)的棒支承部313a。棒支承部313a形成為具有向上方開口的孔的圓筒狀。即,通過將醫療用具安裝棒插入棒支承部313a,能夠將醫療用具安裝棒以相對于板313立起的狀態安裝。板313也可以是通過使樹脂注塑成形等而獲得的一個成形部件。
驅動機構314使背托板318以及腿托板319(可動托板)繞轉動軸322、323轉動。驅動機構314具有使背托板318轉動的第一驅動機構314a、使腿托板319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314b。
各驅動機構314安裝于支承架臺312。各驅動機構314配置于腿托板319的下方。各驅動機構314配置在設于床311的下方的配置空間345內。配置空間345形成在架臺主體324的主框架327與腿部件328之間。各驅動機構314朝向該床裝置310的左側或右側配置空間345而露出。
各驅動機構314具有伸縮部346、驅動部347。伸縮部346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前后方向上伸縮自如。驅動部347通過傳遞從外部施加的動力(人力或者馬達驅動力)而使伸縮部346伸縮。
各驅動機構314經由設于安裝空間345的前后一對連桿機構348、349與床311以及支承架臺312連結。前后一對連桿機構348、349將各驅動機構314的伸縮部346的前后方向的伸縮轉換為背托板318或腿托板319的繞轉動軸322、323的轉動。
設于第一驅動機構314a的頭側H的連桿機構348a將第一驅動機構314a和第一可動部件333連結起來,設于第一驅動機構314a的腿側F的連桿機構349a將第一驅動機構314a與架臺主體324連結起來。這兩個連桿機構348a、349a將第一驅動機構314a的伸長轉換為背托板318的繞第一轉動軸322的朝向上側的轉動。
另外,設于第二驅動機構314b的頭側H的連桿機構348b將第二驅動機構314b與第二可動部件340連結起來,設于第二驅動機構314b的腿側F的連桿機構349b將第二驅動機構314b與架臺主體324連結起來。這兩個連桿機構348b、349b將第二驅動機構314b的收縮轉換為腿托板319的繞第二轉動軸323的朝向上側的轉動。
此外,在圖示例中,在各驅動機構314中,驅動部347是將人的操作作為動力源的手動驅動部,各驅動機構314為手動式的驅動機構314。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部47同樣地,驅動部347配置在伸縮部346的腿側F的端部,從架臺主體324朝向沿著前后方向的腿側F突出。由此,利用驅動部347確保使背托板318以及腿托板319轉動時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在不操作驅動部347的狀態(床裝置310的通常的使用狀態)下,例如,通過使驅動部347從腿側F朝向頭側H彎折等,將驅動部347收納在配置空間345內,抑制對醫療人員造成妨礙。
作為驅動部347,也可以取代人力而采用將電力作為動力源的電動驅動部。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床裝置310具有一對柵欄單元400,以下,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各柵欄單元400中的一方裝卸自如地安裝在一對縱部件330中的一方。另外,各柵欄單元400中的另一方裝卸自如地安裝在一對縱部件330中的另一方。此外,這些一對柵欄單元400具有相對于穿過床面315的寬度方向中央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軸線左右對稱的形狀,實際上結構彼此相同。
柵欄單元400具有:柵欄主體410;以及將柵欄主體410裝卸自如地固定在縱部件330上的固定機構440。
各柵欄主體410具有:一對立起部件411、412;將這些立起部件411、412間連結起來的多個水平部件413;以及允許或禁止各立起部件411、412的傾倒動作的鎖定機構414。
立起部件411具有:直線形狀的中空管材411a;以及在與中空管411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轉軸線地焊接固定于中空管材411a的下端的中空管材411c。
由于中空管材411c繞旋轉軸線轉動自如地安裝于固定機構440,因此立起部件411繞沿著床面315的左右方向的軸線傾動自如。即,立起部件411在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上傾動自如,并在沿著鉛垂方向的立起狀態、與向前后方向傾倒的傾倒狀態之間順暢地轉動自如。
此外,圖8、9以及11表示一對柵欄單元400中的一方的柵欄單元400的立起部件411成為傾倒狀態的情況,圖12表示雙方的柵欄單元400的立起部件411成為立起狀態的情況。
立起部件412具有:在其延伸方向的一個部位具有彎曲部412b的中空管材412a;以及在與中空管412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轉軸線地焊接固定于中空管材412a的下端的中空管材412c。
中空管材412c繞旋轉軸向轉動自如地安裝于固定機構440,因此立起部件412繞沿著床面315的左右方向的軸線傾動自如。即,立起部件412在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上傾動自如,在沿著鉛垂方向的立起狀態、向前后方向傾倒的傾倒狀態之間順暢地轉動自如。
另外,中空管材412a的彎曲部412b形成于中空管材412a的下半部分,立起部件412成為向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彎曲的形狀。更具體而言,在從側面觀察床裝置310的情況下,以朝向腿側(附圖標記F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彎曲部412b。此外,在中空管材412a,除了彎曲部412b以外的部位具有直線形狀。
此外,圖8、9以及11表示一對柵欄單元400中的一方的柵欄單元400的立起部件412為傾倒狀態的情況,圖12表示雙方的柵欄單元400的立起部件412為立起狀態的情況。
一對柵欄單元400分別具有三個水平部件413。水平部件413分別為中空管材,將立起部件411的中空管材411a與立起部件412的中空管材412a之間連結起來。
具體而言,在立起部件411以及412處于立起狀態的情況下,在沿著高度方向設定的三個位置,配置有三個水平部件413,以將中空管材411a與中空管材412a之間連結起來。各水平部件413的一端相對于中空管材411a繞沿著左右方向的軸線轉動自如地連接,各水平部件413的另一端相對于中空管材412a繞沿著左右方向的軸線轉動自如地連接。
即,將中空管材411a與中空管材412a之間連接起來,以使得各水平部件413能夠追隨立起部件411以及412的狀態變化(在立起狀態與傾倒狀態之間變化)地動作。
以下,有時將立起部件411以及412處于立起狀態的柵欄單元400的狀態稱為展開狀態,將立起部件411以及412處于傾倒狀態的柵欄單元400的狀態稱為折疊狀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水平部件413的個數為三個,也可以采用除了三個以外的個數。例如,在水平部件413的個數設為四個來構成柵欄單元400時,即便是與展開狀態相同高度的柵欄單元400,也能夠縮短相鄰的水平部件413的間隔。另外,在將水平部件413的個數設為兩個來構成柵欄單元400時,能夠實現展開時的高度低的柵欄單元400。
然而,在增多水平部件413的個數時,在折疊狀態下,由于在高度方向上重疊的水平部件的個數增加,因此有時會損害柵欄單元400的收納性。因此,考慮到使處于展開狀態下的柵欄單元400有效發揮原本作為柵欄的功能的觀點、降低處于折疊狀態下的柵欄單元400的高度的觀點的雙方的情況下,可以說三個是最優選的。
鎖定機構414具有:相對于中空管材411c的側面,朝向離開中空管材411c的旋轉軸線的方向突出地焊接固定的臂部414a;相對于配置在最低的高度位置的水平部件413,設置為滑動自如的滑動部件414b;將這些臂部414a以及滑動部件414b之間連結起來的限制部414c;允許或禁止滑動部件414b相對于水平部件413滑動的操作部414d。
臂部414a在與中空管材411c的旋轉軸線垂直的截面內,朝向離開其旋轉軸線的方向延伸。因此,在俯視床裝置310的情況下,在立起部件411傾動時,臂部414a的頂端位置沿著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移動。
并且,將限制部414c的一端轉動自如地連結于臂部414a的頂端位置,并且限制部414c的另一端轉動自如地固定于滑動部件414b的下表面。另外,滑動部件414b形成為同軸并且滑動自如地外嵌于水平部件413的筒體。
因此,當立起部件411的狀態在立起狀態與傾倒狀態之間變化時,限制部414c追隨臂部414a的頂端位置的移動而動作,因此連結于該限制部414c的另一端的滑動部件414b也沿著水平部件413的軸線方向滑動。
另一方面,在滑動部件414b上,設置有具有使該滑動部件414b從下方向上方貫通的外螺紋(省略圖示)的操作部414d(例如旋轉把手)。操作部414d的外螺紋螺合于形成在滑動部件414b的內螺紋(省略圖示),并且外螺紋的頂端能夠與滑動部件414b的內周面相比而朝向內側(即水平部件413的側)突出。
在水平部件413的下表面形成有一個凹部或貫通孔(省略圖示),在立起部件411處于立起狀態時,滑動部件414b的內螺紋與水平部件413的凹部或貫通孔的相對位置一致。
因此,在立起部件411處于立起狀態時,使操作部414d旋轉,并將操作部414d的外螺紋插入水平部件413的凹部或貫通孔內而卡定,由此能夠抑制滑動部件414b的滑動。其結果是,限制部414c以及臂部414a的動作也被抑制,因此立起部件411也固定為立起狀態。
換言之,在柵欄單元400處于展開狀態時,通過操作部414d的旋轉操作(緊固外螺紋的操作)而使滑動部件414b相對于水平部件413固定,由此能夠使柵欄單元400的狀態鎖定為展開狀態。另一方面,在柵欄單元400為展開狀態時,利用操作部414d的旋轉操作(松開外螺紋的操作)使滑動部件414b相對于水平部件413移動自如(滑動自如),從而解除柵欄單元400的鎖定,能夠將柵欄單元400的狀態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化。
此外,通過使操作部414d的外螺紋的頂端相對于水平部件413的周面壓接,而獲得能夠使滑動部件414b相對于水平部件413固定程度的足夠的摩擦力的情況下,在水平部件413上也可以沒有凹部、貫通孔。
作為固定機構440,設置為將立起部件411的中空管材411c裝卸自如地固定于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以及將立起部件412的中空管材412c裝卸自如地固定于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由于雙方的結構相同,因此,以下,對將立起部件411的中空管材411c裝卸自如地固定于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的固定機構440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3是從主框架327(縱部件330)的內側觀察固定機構440的圖。圖14是從縱部件330的延伸方向(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的頭側H觀察固定機構440的圖。
固定機構440具有:轉動自如地收納中空管材411c的一部分的主體441;焊接固定于主體441的上表面的曲軸形狀的板材即第一固定金屬件442;將這些主體441以及第一固定金屬件442的雙方之間連結起來的L形的板材即第二固定金屬件443。
主體441為沿床裝置3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四棱柱形狀的箱體,并轉動自如地支承中空管材411c。主體441具有:設于其延伸方向一端部的操作部441a(例如旋轉把手);以與縱部件330的內側面(左右方向的內側的面)共面的方式設于其延伸方向另一端部的接合面441b。
利用操作部441a的旋轉操作,能夠調整距離主體441的中空管材411c的突出長度。即,根據操作部441a的旋轉角度,能夠調整從主體441突出的中空管材411c的長度。操作部441a設于所有(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固定機構440的每一個上,因此能夠用于調節柵欄主體410相對于縱部件330接近或離開。即,根據載置于床面315的床墊的寬度尺寸,能夠對一對柵欄主體410間的間隔進行縮窄或拓寬的微調整。
第一固定金屬件442具有:焊接固定于主體441的上表面的固定部442a:從固定部442a的端緣鉛垂地立起的縱壁部442b;以及從縱壁部442b的上端緣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橫壁部442c。
縱壁部442b的一側面為平面,與縱部件330的外側面(左右方向的外側的面)進行面接觸。另外,橫壁部442c的下表面為平面,與縱部件330的上表面進行面接觸。
第二固定金屬件443具有:具有與主體441的接合面441b接合的下端部的縱壁部443a;與該縱壁部443a的上端連接并且與第一固定金屬件442的橫壁部442c的下表面接合的橫壁部443b。
縱壁部443a的一側面為平面,并與縱部件330的內側面以及主體441的接合面441b進行面接觸。另外,橫壁部443b的上表面為平面,并與第一固定金屬件442的橫壁部442c的下表面進行面接觸。
如上所述,在配置有第一固定金屬件442以及第二固定金屬件443的狀態下,第二固定金屬件443的縱壁部443a的下端部利用第一螺栓444與主體441的接合面441b連結,并且,第一固定金屬件442的橫壁部442c以及第二固定金屬件443的橫壁部443b之間利用第二螺栓445以及螺母446連結。
具有上述結構的固定機構440相對于一個柵欄單元400設置有兩個,因此立起部件411的中空管材411c以及立起部件412的中空管材412c相對于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裝卸自如地被固定。
以上,利用本實施方式,利用第一固定金屬件442以及第二固定金屬件443將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從其內外側面的雙方夾入而使固定機構440固定。并且,在第一固定金屬件442的縱壁部442b與縱部件330的外側面進行面接觸,并且第二固定金屬件443的縱壁部443a與縱部件330的內側面進行面接觸的狀態下,由于固定機構440固定于縱部件330,因此能夠將固定機構440不松動地固定于縱部件330。
并且,能夠將由固定機構440支承的柵欄主體410可靠地固定于縱部件330。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柵欄單元400不采用基于焊接等的固定方法,而采用機械固定,因此能夠通過附加安裝來進行固定。即,作為床裝置310,即便一開始沒有柵欄單元400,也能夠通過附加安裝而容易地設置柵欄單元400。另外,由于柵欄單元400具有在床裝置310的左右能夠替換的通用結構,因此不需要特別注意安裝方向,就能夠迅速地安裝。
并且,利用本實施方式的柵欄主體410,在通過將柵欄單元400立起而作為柵欄使用的情況下,使一對立起部件411、412的雙方向鉛垂方向立起,并且操作操作部414d而阻止滑動部件414b的滑動(即,柵欄單元400的狀態鎖定為展開狀態)。其結果是,利用一對立起部件411、412以及三個水平部件413,構成在水平方向上長的長方形狀的柵欄。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從床裝置310下床時,或坐在床裝置310上時,一邊保持水平部件413一邊操作操作部414d,而解除與水平部件413的卡定(即,解除展開狀態下的柵欄單元400的鎖定)。并且,在使一對立起部件411、412向床裝置310的前后方向傾動時,由一對立起部件411、412以及三個水平部件413形成的長方形變形為平行四邊形(即,柵欄單元400的狀態從展開狀態變化為折疊狀態),作為柵欄的高度與床墊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其低。因此,不會在使用者相對于床裝置310上下床時造成障礙。
另外,對于一對立起部件411、412中的一方即立起部件412,如上所述地設置有彎曲部412b,因此在柵欄單元400的狀態變化為折疊狀態時,能夠避免立起部件412與各水平部件413之間的干涉。因此,由于能夠將各水平部件413大幅降下而降低它們的高度,因此在不作為柵欄使用時,不會造成障礙,使用者能夠更容易進行上下床。
進一步地,第二實施方式的柵欄單元400和第一實施方式的柵欄單元50能夠根據患者的狀態分開使用。從防止患者滾落的觀點來看,優選床311的側面的罩范圍大的柵欄單元400一方。折疊自如的柵欄單元400能夠用于癥狀輕度的患者到癥狀重的患者。即,在癥狀輕度的患者的情況下,通過折疊柵欄單元400,能夠適用于頻繁進行移載或上下床的患者。另外,在癥狀重度的患者的情況下,由于展開狀態下的柵欄單元400的罩范圍大,因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患者滾落,通過折疊柵欄單元400,也容易進行患者的移載或上下床。
此外,本發明的技術的范圍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柵欄單元400的水平部件413的長度也可以設定為如下長度:在柵欄單元400處于折疊狀態時,水平部件413的長度方向端部不從主框架327的縱部件330或腿托板319向前后方向的外側突出的長度。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柵欄單元400處于展開狀態時,柵欄單元400中的配置在最高位置的水平部件413的高度也可以構成為在板313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以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床311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個柵欄單元400的情況,也可以將長度短的柵欄單元400分別配置在床311的頭側H和腿側F。在該情況下,通過將配置在腿側F的柵欄單元400折疊,能夠進行患者的移載或上下床。
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床裝置以及柵欄體能夠簡化滾落防止柵欄相對于床的安裝作業,因此優選適用于醫療用床裝置、護理用床裝置以及其他通常床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