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椅子臂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27468閱讀:483來源:國知局
椅子臂組件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椅子組件,尤其涉及辦公椅臂組件,其可垂直和水平地被調節,并且包括可樞轉地和線性地被調節的臂帽組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椅子組件,其包含4連桿組件,它包含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連桿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連桿部件、第三個連桿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連桿部件的第一端以繞第一樞轉點轉動,和第二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二連桿部件的第一端以繞第二樞轉點轉動、以及第四個連桿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連桿部件的第二端以繞第三樞轉點轉動,和第二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二連桿部件的第二端以繞第四樞轉點轉動,其中該4連桿組件包括下端和上端,其可于一升起的位置和一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椅子組件還包含扶手組件,其被適配以支撐就座使用者的臂在其上,并被支撐在4連桿組件的上端,其中4連桿組件的下端由臂支撐結構可樞轉地支撐,以繞第五樞轉點可樞轉地運動,以致4連桿組件的上端可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移動,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橫向外側的位置。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椅子組件,其包含4連桿組件,它包括:第一個連桿部件,其帶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沿其長度設置的U形的截面構形;第二個連桿部件,其帶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沿其長度設置的U形的截面構形,且其中第一連桿部件和第二連桿部件配合以形成沿第一和第二連桿部件的長度縱向延伸的內部空間;第三個連桿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連桿部件的第一端以繞第一樞轉點轉動,和第二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二連桿部件的第一端以繞第二樞轉點轉動;以及第四個連桿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連桿部件的第二端以繞第三樞轉點轉動,和第二端,它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二連桿部件的第二端以繞第四樞轉點轉動;其中該4連桿組件包括下端和上端,其可于一升起的位置和一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椅子組件還包含扶手組件,其被適配以支撐就座使用者的臂在其上,并被支撐在4連桿組件的上端,以及鎖定組件,它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鎖定聯接,和具有多個齒的第二鎖定聯接,該些齒對應于該4連桿位于升起的位置和降低的位置之間的多個垂直位置,其中第一及第二鎖定聯接可相對彼此于一鎖定位置和一解鎖位置之間移動,于鎖定位置中,第一表面與多個齒的至少其中一個接合,以防止4連桿于升起和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而于解鎖位置中,第一表面與所述多個齒彼此相隔,由此允許4連桿于升起和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并且其中第一和第二鎖定聯接皆有至少一個實質部分位于內部空間內。

本發明的再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椅子組件,其包含:一臂支撐結構;適于舒適地支撐就座使用者的臂在其上的扶手組件;臂支撐組件,其帶有由臂支撐結構支撐的下端,和支撐扶手組件于其上的上端,其中臂支撐組件可于一垂直地升起的位置和一垂直地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和一鎖定組件。鎖定組件包含:第一鎖定聯接,其具有第一表面和多個齒之至少其中之一;第二鎖定聯接,其具有第一表面和多個齒之其另一,并可于一鎖定位置和一解鎖位置之間移動,于鎖定位置中,第一表面與多個齒的至少其中一個接合,以防止臂支撐組件于升起和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而于解鎖位置中,第一表面與所述多個齒彼此相隔,由此允許臂支撐組件于升起和降低的位置之間被調節;致動聯接,其可操作地與第一鎖定聯接耦合和適于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于第一位置中,第一鎖定聯接由致動器聯接移至鎖定位置,于第二位置中,第一鎖定聯接由致動器聯接移至解鎖位置;以及與致動器聯接可操作地耦合的致動器部件,其中致動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一就座使用者致動,從而允許使用者將致動器聯接于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是用于辦公椅的一種扶手組件。扶手組件包括具有軟墊安裝在其上的外部部件,和被配置以被固定至辦公椅結構的內部部件。內部部件具有設于其上的齒。扶手組件還包括上和下部部件,它們于內部和外部部件之間延伸并將其可樞轉地互相連接以形成一4連桿。扶手組件還包括垂直調節鎖組件以鎖定軟墊相對于內部部件的高度。垂直調節鎖組件包括一可移動的釋放部件,以及當該釋放部件移動時于鎖定和解鎖位置之間移位的致動器部件。致動器部件限定一基端。垂直調節鎖組件還包括可移動的鎖定部件,其帶有齒,它們選擇性地接合4連桿的內部部件上的齒。一個彈簧將致動器部件偏壓朝向鎖定位置,并且還將可樞轉的鎖定部件的齒偏壓往脫離與4連桿的內部部件上的齒的接合。致動器部件的基端移進鎖定部件的第一凹入部,以允許鎖定部件的齒移動以脫離與4連桿的內部部件的齒的接合。扶手組件還包括第二鎖,其于鎖定部件中帶有一鎖定第二凹入部,當向下的力被施加至軟墊時,第二凹入部接收致動器部件的端部并防止鎖定部件的移動。

本發明的又再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椅子組件,其包含包括被配置以支撐就座使用者在其上的座位支撐表面的座位支撐結構、包括用于支撐就座使用者的臂于其上的臂支撐表面的扶手組件、和臂支撐組件,其具有將臂支撐組件支撐于比坐位支撐表面高的垂直高度的上端,以及一下端,它包括樞軸凸臺和樞軸孔隙的選定的其中之一。椅子組件還包含臂支撐結構,其包括樞軸凸臺和樞軸孔隙之另一,其中樞軸凸臺被接收于樞軸孔隙中以可樞轉地支撐臂支撐組件以繞一樞轉點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轉動,樞軸凸臺具有圓錐形形狀,并且其中該孔隙具有與樞軸凸臺的形狀密切對應的圓錐形形狀。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椅子組件,其包含:具有上端和下端的臂支撐組件;扶手組件,其被適配以支撐就座使用者的臂在其上并被支撐于臂支撐組件的上端上;和臂支撐結構,其可樞轉地支撐臂支撐組件以繞一實質上垂直的軸樞轉地移動,以致該臂支撐組件的上端可繞該實質上垂直的軸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樞轉,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橫向外側的位置。椅子還包含座位支撐結構,其包括被配置以支撐就座使用者在其上的座位支撐表面,其中該座位支撐表面包括縱向軸,且其中臂支撐組件的上端從與該座位支撐表面的縱向軸平行的軸向外移動大于或等于約22°,且其中臂支撐組件的上端從與該座位支撐表面的縱向軸平行的該軸向內移動大于或等于約17°。

通過參考下面的說明書、權利要求,和附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特征、優點,及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本發明的椅子組件的前透視圖;

圖2是椅子組件的后透視圖;

圖3是椅子組件的側視圖,其示出椅子組件在降低的位置,并以虛線示出升高的位置,以及示出座位組件在縮回的位置和以虛線示出展開的位置;

圖4是椅子組件的側視圖,其示出椅子組件在直立位置,并以虛線示出后傾位置;

圖5是座位組件的分解圖;

圖6是椅子組件的放大透視圖,其中座位組件的一部分被移除以示出彈簧支撐組件;

圖7是靠背組件的前透視圖;

圖8是靠背組件的側視圖;

圖9A是靠背組件的分解前透視圖;

圖9B是靠背組件的分解后部透視圖;

圖10是圖9A的區域X的放大透視圖;

圖11是圖2的區域XI的放大透視圖;

圖12是上部靠背樞軸組件沿圖7的XXII-XXII線的截面圖;

圖13A是上部靠背樞軸組件的分解后部透視圖;

圖13B是上部靠背樞軸組件的分解前部透視圖;

圖14是圖9B的區域XIV的放大透視圖;

圖15A是一舒適部件和一靠腰組件的放大透視圖;

圖15B是舒適部件和靠腰組件的后透視圖;

圖16A是一棘爪部件的前透視圖;

圖16B是棘爪部件的后透視圖;

圖17是沿圖15B的線XVIII-XVIII的部分截面透視圖;

圖18A是靠背組件的透視圖,其中所述舒適部件的一部分被切去;

圖18B是靠背組件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19是一控制輸入組件支撐著座位支撐板在其上的透視圖;

圖20是控制輸入組件的透視圖,其中某些元件被移除以顯示其內部;

圖21是控制輸入組件的分解圖;

圖22是控制輸入組件的側視圖;

圖23A是一靠背支撐結構的前透視圖;

圖23B是靠背支撐結構的分解透視圖;

圖24是該椅子組件的側視圖,其示出其多個樞轉點;

圖25是控制組件的側面透視圖,其示出與之相關聯的多個樞轉點;

圖26是椅子的截面圖,其示出靠背于直立位置,其中靠腰調節被設定在一中性設定;

圖27是椅子的截面圖,其示出靠背于直立位置,其中靠腰部分設定至一平直配置;

圖28是椅子的截面圖,其示出靠背后傾,其中靠腰被調節至一中性位置;

圖29是于后傾位置的椅子的截面圖,其中靠腰被調節至一平直配置;

圖29A是椅子的截面圖,其示出靠背后傾,其中殼體的靠腰部分被設定至最大弧度;

圖30A是一力矩臂移位組件的分解圖;

圖30B是力矩臂移位驅動組件的分解圖;

圖31是力矩臂移位組件的截面透視圖;

圖32是多個控制連桿的俯視平面圖;

圖33A是控制組件的側透視圖,其中力矩臂移位件在低張力位置,而椅子組件在直立位置;

圖33B是控制組件的側透視圖,其中力矩臂移位件在低張力位置,而椅子組件在后傾位置;

圖34A是控制組件的側透視圖,其中力矩臂移位件在高張力位置,而椅子組件在直立位置;

圖34B是控制組件的側透視圖,其中力矩臂移位件在高張力位置,而椅子組件在后傾位置;

圖35是在低和高張力設定下的扭矩對應后傾度的圖表;

圖36是一直接驅動組件的透視圖,其中座位支撐板從其分解;

圖37是直接驅動組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38是一垂直高度控制組件的透視圖;

圖39是垂直高度控制組件的側視圖;

圖40是垂直高度控制組件的側視圖;

圖41是第一輸入控制組件的截面的前正視圖;

圖42A是一控制輸入組件的分解視圖;

圖42B是第一控制輸入組件的離合器部件的放大透視圖;

圖42C是控制輸入組件的分解視圖;

圖43是可變靠背控制組件的側面透視圖;

圖44是一個臂組件的透視圖;

圖45是臂組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46是處于升高的位置的臂組件的側視圖,其中以虛線示出下降的位置;

圖47是臂組件的局部截面圖;

圖48是椅子組件的俯視平面圖,其示出臂組件在直列的位置,并以虛線示出成角度的位置;

圖49是臂組件的等角視圖,其包括一垂直高度調節鎖;

圖50是臂組件的等角視圖,其包括一垂直高度調節鎖;

圖51是臂組件的等角視圖,其包括一垂直高度調節鎖;

圖52是該椅子組件的俯視平面圖,其示出在在直列的位置的扶手組件,并以虛線示出轉動的位置,并且示出在縮回的位置,并以虛線示出展開的位置;

圖53是扶手組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54是扶手組件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本文中描述的目的,術語“上”、“下”、“右”、“左”、“后”、“前”、“垂直”、“水平”和它們的衍生詞應涉及如圖1般定向的本發明。然而,應理解的是,本發明可以采取各種替代的定向和步驟順序,除非明確地有相反的規定。也應理解,在附圖中示出,并在下面的說明書中描述的特定的設備和工藝,是所附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發明概念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與本文所公開的實施例相關的具體維度和其它物理特性不應被認為是限制性的,除非權利要求中明確說明如是。本文所公開的實施例的各種元件可以被描述為彼此可操作地耦合,其中包括直接或間接地彼此耦合的元件。此外,這里所使用的“椅子”一詞涵蓋各種座位安排,包括辦公椅、汽車座位、家居座位、體育場座位、影院座位等。

參考標號10(圖1和2)總體地標示實施本發明的一椅子組件。在圖示的例子中,椅子組件10包括抵接支撐的地板表面13的帶腳輪的基座組件12、由帶腳輪的基座組件12支撐的控制或支撐組件14、各自可操作地與控制組件14耦合的座位組件16和靠背組件18,以及一對臂組件20。控制組件14(圖3)可操作地與基座組件12耦合,以致該座位組件16、靠背組件18與臂組件20可于完全降低的位置A和完全升起的位置B之間垂直地被調節,并繞垂直的軸21以方向22被樞轉。座位組件16是可操作地與控制組件14耦合的,以致該座位組件16相對于該控制組件14可于完全縮回位置C和完全展開位置D之間被縱向調節。座位組件16(圖4)和靠背組件18可操作地與控制組件14及與彼此耦合,以使靠背組件18是可于一完全直立位置E和一完全后傾位置F之間移動,并且進一步地使座位組件16可于一完全直立位置G和一完全后傾位置H之間移動,其各自對應于靠背組件18的完全直立位置E和完全后傾位置F。

基座組件12包括多個臺座臂24,其徑向延伸并繞中空中央柱26彼此相隔,中央柱接收氣動缸28在其中。每個臺座臂24由一個相關的腳輪組件30支撐在地板表面13的上方。雖然該基座組件12被示為包括一多臂臺座組件,這里注明,可以采用其它合適的支撐結構,包括但不限于固定的柱、多腳的安排、車輛的座位支撐組件,等等。

所述的座位組件16(圖5)包括相對剛性的座位支撐板32,其具有:前緣34;后緣36;以及一對C形導軌38,其限定了座位支撐板32的側緣,并于前緣34和后緣36之間延伸。座位組件16還包括一易彎的彈性座位外殼體40,其具有一對向上翻的側部部分42和一向上翻的后部部分44,其相互配合以形成一向上設置的大致凹入的形狀。在圖示的例子中,座位殼體40由相對易彎的材料如熱塑性彈性體(TPE)構成。在組裝中,座位外殼體40被固定并且夾于座位支撐板32和一塑料、易彎的彈性座位盤46之間,座位盤通過多個機械緊固件被固定至座位支撐板32。座位盤46包括前緣48、后緣50、于前緣48和后緣50之間延伸的側緣52、頂表面54和底表面56,它們配合以形成一向上設置的大致凹入的形狀。在圖示的例子中,座位盤46包括多個縱向延伸的槽58,其從后緣50向前延伸。槽58在其之間互相配合以限定多個指狀件60,每個指狀件60為個別地易彎的、彈性的。座位盤46還包括多個橫向定向的長孔隙62,其位于前緣48附近。孔隙62互相配合以于其區域增加座位盤46的整體易彎性,并特別允許座位盤46的一前部部分64相對于座位盤46的后向部分68于垂直方向66彎曲,如下文進一步討論的。座位組件16還包括擱在座位盤46的頂表面54上并被陷入座位外殼體40內的泡沫軟墊部件70、織物座位套72(圖1和2),以及軟墊部件70的上表面76。一彈簧支撐組件78(圖5和6)被固定至座位組件16,并適于易彎地支撐座位盤46的前部部分64,以在垂直方向66彎曲。在圖示的例子中,彈簧支撐組件78包括一個支撐殼體80,其包含泡沫,并具有限定了一向上凹入的弧形形狀的側部部分82。彈簧支撐組件78還包括一個相對剛性的附接部件84,其于支撐殼體80的側部部分82之間橫向延伸,并位于支撐殼體80和座位盤46的前部部分64之間。多個機械緊固件86將支撐殼體80和附接部件84固定至座位盤46的前部部分64。彈簧支撐組件78還包括一對懸臂彈簧88,其各自具有通過附接部件84的相應的孔隙92接收的一遠端90,以及固定至座位支撐板32的近端94,以使每個懸臂彈簧88的遠端90可以在垂直方向66彎曲。一對線性軸承96被固定地附接至附接部件84并與其孔隙92對準,以使線性軸承96可滑動地接收一相應的懸臂彈簧88的遠端90。在操作中,當就座的使用者于座位組件16上向前轉動并向其前緣施加向下的力時,懸臂彈簧88互相配合以允許座位盤46的前部64,和更普遍地座位組件16的整個前部部分,以垂直方向66彎曲。

靠背組件18(圖7-9B)包括靠背框架組件98和由其支撐的背部支撐組件99。靠背框架組件98大致上包含一基本上為剛性的材料,例如金屬,并包括一橫向延伸的頂部框架部分100,一橫向延伸的底部框架部分102,和一對彎曲的側部框架部分104,它們于頂部框架部分100和底部框架部分102之間延伸,并與其配合以限定開口106,其具有相對大的上部維度108和相對狹窄的下部維度110。

靠背組件18還包括一個易彎地彈性的塑料靠背殼體112,其具有上部部分114、下部部分116、一對于上部部分114和下部部分116之間延伸的側緣118、一向前的表面120和一向后的表面122,其中上部部分114的寬度大體上比下部部分116的寬度大,并且下部部分116向下縮小以大體上依循框架組件98的后部正視方面的構形。一下部加強部件115附接至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的鉤117(圖9A)。加強部件115包括多個突起113,其接合加強肋條134以防止下部加強部件115相對靠背殼體112的一側到另一側的移動。如下論述的,加強部件115于樞轉點或軸346將靠背控制聯接342(圖26)和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可樞轉地相互連接。

靠背殼體112還包括多個一體模制的、向前和向上延伸的鉤124(圖10),它們于靠背殼體的上部部分114的周邊彼此相隔。中間或靠腰部分126垂直地位于靠背殼體112的上部部分114和下部部分116之間,并包括多個橫向延伸的槽128,其配合以形成位于其間的多個橫向延伸的肋條130。槽128互相協作以于其位置為靠背殼體112提供額外的易彎性。一對對的橫向肋條130與垂直延伸的肋條132配合,后者與前者一體形成的,并設于前者的大約的橫向中間點。在靠背組件18從直立位置E被如下所述般移到后傾位置F時,在靠背殼體112于其中間位置126被彎曲時,垂直肋條132作用以將橫向肋條130聯系在一起并減小后者之間的垂直擴展。靠背殼體112還包括多個橫向地彼此相隔的加強肋條134,其于下部部分116和中間部分126之間沿靠背殼體112的垂直長度縱向延伸。這里注明,每條肋條134的深度沿每條肋條134從中間部分126加深,以致靠背殼體112的整體剛性沿肋條的長度從中間部分126往下部部分116增加。

靠背殼體112還包括一對向后延伸的,一體模制的樞軸凸臺138,其形成一上靠背樞軸組件140的一部分。靠背樞軸組件140(圖11-13B)包括靠背殼體112的樞軸凸臺138、一對環繞各自的樞軸凸臺138的罩部件142、一座圈部件144和一機械緊固組件146。每個樞軸凸臺138包括一對側壁148和一向后的凹形座位表面150,其具有延伸穿過其中的垂直地延長的樞軸槽152。每個罩部件142被成形以緊密地容納相應的樞軸凸臺138,并包括對應于側壁148的多個側壁154,和一向后的凹形的軸承表面156,其包括延伸穿過其中的一垂直地延長的樞軸槽143,并且其適于與相應的樞軸凸臺138的槽152對準。座圈部件144包括沿靠背框架組件98的頂部框架部分100橫向延伸和與其抵接的中心部分158,和位于其端部的一對弧形的軸承表面160。具體地,中心部分158包括第一部分162和第二部分164,其中第一部分162抵接頂部框架部分100的前表面,而第二部分164抵接頂部框架部分100的頂表面。每個軸承表面160包括一個延伸穿過其中的孔隙166,其對準與靠背框架組件98一體的相應的套筒部件168。

在組裝中,將罩部件142繞靠背殼體112的相應的樞軸凸臺138定位和可操作地定位于靠背殼體112和座圈部件144之間,以致軸承表面156被夾于對應的樞軸凸臺138的座位表面150和一軸承表面160之間。機械緊固組件146各包括一螺栓172,其將軸承墊圈176的圓邊的抵接表面174固定于與相應的樞軸凸臺138的內表面178的滑動接合,并與靠背殼體112的相應的套筒部件168的螺紋接合。在操作中,上靠背樞軸組件140允許背部支撐組件99相對于靠背框架組件繞樞軸182(圖7)以方向180(圖8)樞轉。

背部支撐組件99(圖9A和9B)還包括易彎地彈性的舒適部件184(圖15A和15B),其附接到靠背殼體112和可滑動地支撐一靠腰組件186。舒適部件184包括上部部分188、下部部分190、一對側部部分192、前表面193和后表面195,其中上部部分188、下部部分190和側部部分192配合以形成孔隙194,其接收靠腰組件186于其中。如圖9B和14中最清楚顯示的,舒適部件184包括繞上部188的周邊彼此相隔的多個盒形耦合件196,它們從后表面195向后延伸。每個盒形耦合件196包括一對側壁198和頂壁200,它們配合以形成一內部空間202。一條桿204在側壁198之間延伸,并且從后表面195隔開。在組裝時,舒適部件184(圖12-14)被固定至靠背殼體112,這是通過將靠背殼體112的鉤124對準和垂直地插入到各盒形耦合件196的內部空間202中,直到鉤124接合相應的桿204。這里注明,靠背殼體112的前表面120和舒適部件184的后表面195在靠近所述鉤124和盒形耦合件196之處是沒有洞或孔隙的,從而提供平滑的前表面193和增加就座的使用者的舒適感。

舒適部件184(圖15A和15B)包括一體模制的的,縱向延伸的套管206,其從后表面195向后延伸,并具有矩形的截面構形。靠腰組件186包括一向前側向為凹面和向前垂直為凸面的、易彎的、彈性的主體部分208和從主體部分208向上延伸的與其一體的支撐部分210。在圖示的例子中,主體部分208被成形以致該主體部分垂直地沿其高度縮小以致其大體上依循舒適部件184的孔隙194的輪廓和形狀。支撐部分210可滑動地被接收于舒適部件184的套管206內,以致靠腰組件186相對于背部支撐組件99的余下部分是垂直可調于完全降低的位置I和完全升起的位置J之間。棘爪部件212選擇性地接合沿著支撐部分210的長度彼此相隔的多個孔隙214,從而可釋放地固定靠腰組件186在完全降低的位置I和完全升起的位置J之間選定的垂直位置上。棘爪部件212(圖16A和16B)包括一個殼體部分216,其具有位于其端部和從殼體部分216的外表面220向后偏移的接合凸片218。一易彎地彈性的指狀件222居中地置于殼體部分216內,并包括一向后延伸的棘爪224。

在組裝時,棘爪部件212(圖17)被定位于舒適部件184的上部部分188內的孔隙226內,以致棘爪部件212的殼體部分216的外表面220與舒適部件184的前表面193共面,并且以致殼體部分216的接合凸片218抵接舒適部件184的后表面195。然后將靠腰組件186的支撐部分210定位于舒適部件184的套管206內,以致套管206可滑動于其中,并且棘爪224是選擇性地可與孔隙214接合,由此允許用戶優化靠腰組件186相對于整體的背部支撐組件99的位置。具體地,靠腰組件186的主體部分208包括一對向外延伸的、與其一體的手柄部分251(圖18A和18B),其各自具有C形截面構形,它限定溝道253于其中,溝道包圍舒適部件184的相應的側緣192和靠背殼體112的側緣118并沿它們導向。

在操作中,使用者通過抓住手柄部分251的其中一個或兩個,并沿著舒適部件184和靠背殼體112以垂直方向滑動手柄組件251以調整靠腰組件186相對于靠背殼體112的相對垂直位置。止動凸片228與其一體地形成于遠端230內,并從其偏移以接合舒適部件184的套管206的端壁,從而限制了靠腰組件186的支撐部分210相對于舒適部件184的套管206的垂直向下的行程。

靠背組件99(圖9A和9B)還包括具有上部部分254和下部部分256的軟墊部件252,其中下部部分256沿其垂直長度縮小以對應靠背殼體112和舒適部件184的整體形狀和縮小。

座位組件16和靠背組件18可操作地耦合至控制組件14(圖19)和控制輸入組件260,并由它們控制。控制組件14(圖20-22)包括殼體或基座結構或地結構262,其包括前壁264、后壁266、一對側壁268和底壁270,它們彼此一體地形成并配合以形成一個向上開口的內部空間272。底壁270包括一置于其中央、用于如下所述地讓缸組件28(圖3)穿過其中以接收它的孔隙273。基座結構262進一步限定了在上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4、在下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6和在上方和后方的樞轉點278,其中控制組件14還包括支撐座位組件16的座位支撐結構282。在圖示的例子中,座位支撐結構282具有大體上U形的平面構形,其包括一對向前延伸的臂部分284,其各自包括一位于前方的樞軸孔隙286,其通過樞軸軸桿288被可樞轉地固定至基座結構262,以繞上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4樞轉運動。座位支撐結構282還包括后部部分290,它在臂部分284之間橫向延伸并與其配合以形成內部空間292,基座結構262被接收于其內。后部部分290包括一對向后延伸的臂安裝部分294,臂組件20如下所述地被附接其上。座位支撐結構282還包括控制輸入組件安裝部分296,控制輸入組件260被安裝于其上。座位支撐結構282還包括一對襯套組件298,它們配合以限定樞轉點300。

控制組件14還包括一靠背支撐結構302,其具有大體上U形的平面構形并包括一對向前延伸的臂部分304,其各自包括一樞軸孔隙305并通過樞軸軸桿307可樞轉地耦合至基座結構262,以致靠背支撐結構302繞在下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6樞轉。靠背支撐結構302包括后部部分308,它與臂部分304配合以限定內部空間310,其接收基座結構262于其中。靠背支撐結構302還包括沿其長度布置的一對樞軸孔隙312,它們配合以限定樞轉點314。這里注明,在某些情況下,靠背框架組件9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包括為靠背支撐結構302的一部分。

控制組件14還包括多個控制聯接316,它們各具有由一對樞軸銷321可樞轉地耦合至座位支撐結構282以繞樞轉點300樞轉的第一端318,和由一對樞軸銷324可樞轉地耦合至靠背支撐結構302的相應的樞軸孔隙312以繞樞轉點314樞轉的第二端322。在操作中,當椅子組件被移往后傾位置時,控制聯接316控制座位支撐結構282相對于靠背支撐結構302的運動,具體地前者相對后者的后傾速率,如下所述。

如圖23A和23B中最清楚顯示的,靠背框架組件98的底部框架部分102被配置以經由一個快速連接裝置326連接到靠背支撐結構302。靠背支撐結構302的每個臂部分304包括位于其近端330的一安裝孔隙328。在圖示的例子中,快速連接裝置326包括靠背框架組件98的底部框架部分102的配置以包括一對向前延伸的耦合件部分332,耦合件部分332配合以限定它們之間的溝道334,溝道334接收臂部分304的近端330以及后部部分308于其內。每個耦合件部分332包括一向下延伸的套筒336,其對準一相應的孔隙328和被接收于其中。然后將機械緊固件(例如螺釘338)擰入套筒336的螺紋中,由此允許靠背框架組件98快速連接至控制組件14。

如圖24中最清楚顯示的,基座結構262、座位支撐結構282、靠背支撐結構302和控制聯接316配合以形成一4連桿組件,其支撐座位組件16、靠背組件18和臂組件20。為了便于參考,與控制組件14的4連桿組件關聯的相關樞軸組件如下地被稱呼:基座結構262和基座支撐結構282之間的在上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4稱為第一樞轉點274;于基座結構262和靠背支撐結構302之間的在下方和前方的樞轉點276稱為第二樞轉點276;于控制聯接316的第一端318和座位支撐結構282之間的樞轉點300稱為第三樞轉點300;而,于控制聯接316的第二端322和靠背支撐結構302之間的樞轉點314稱為第四樞轉點314。此外,圖24以虛線示出處于后傾位置中的椅子組件10的構件,其中在后傾位置的椅子的參考標號以“‘”標示。

在操作中,控制組件14的4連桿組件配合以在靠背組件18從直立位置E被移動至后傾位置F時將座位組件16從直立位置G后傾至后傾位置H,其中位置E和F在圖24中的上部和下部表示示出了的是,靠背組件18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作為單一件地后傾。具體地,控制聯接316被配置并耦合至座位支撐結構282和靠背支撐結構302,以致當靠背支撐結構302繞第二樞轉點276樞轉時,座位支撐結構282繞第一樞轉點274樞轉。優選地,座位支撐結構302繞第一樞轉點274轉動的速率為靠背支撐結構302繞第二樞轉點276轉動的速率的約1/3至約2/3之間,更優選地座位支撐結構繞第一樞轉點274轉動的速率為靠背支撐結構302繞第二樞轉點276轉動的速率的約一半,而最優選的是,當靠背組件18從完全直立位置E后傾至角度γ,其為約18°,至完全后傾位置F時,座位組件16從完全直立位置G后傾至角度β,其為約9°,至完全后傾位置H。

如圖24中最清楚顯示的,無論當椅子組件10處于完全直立位置還是完全后傾的位置時,第一樞轉點274皆是位于第二樞轉點276的上方和前方,因為當座位組件10被后傾時,基座結構262相對于支撐的地板表面13保持固定。在椅子組件10的整個后傾運動的過程中,第三樞轉點300保持在第一樞轉點274的后面和其相對垂直高度的下面。這里進一步注明,在椅子組件10的整個后傾運動中,第一樞轉點274和第二樞轉點276之間的距離保持大于第三樞轉點300和第四樞轉點314之間的距離。如圖25中最清楚顯示的,當椅子組件10處于完全直立位置時,控制聯接316的一縱向延伸的中心軸線340與座位支撐結構282形成銳角α,而當椅子組件10處于完全后傾的位置時,它們則形成銳角α’。這里注明,當椅子組件10于其完全直立和完全后傾位置之間被移動時,控制聯接316的中心軸線340不會轉動超過與座位支撐結構282正交的對準。

進一步參照圖26,靠背控制聯接342包括前端,它于第五樞轉點344被可樞轉地連接至座位支撐結構282。靠背控制聯接342的后端345于第六樞轉點346被連接至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第六樞轉點346是可選的,靠背控制聯接342和靠背殼體112也可被剛性地彼此固定。此外,樞轉點346可以包括一止動件,其限制靠背控制聯接342相對靠背殼體112在第一和/或第二轉動方向的轉動。例如,參照圖26,樞轉點346可以包括止動件,其允許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相對于控制聯接342順時針旋轉。如果趨于減小維度D1的向后/水平力被施加至靠背殼體112的靠腰部,上述配置允許靠腰變得較平。然而,止動件可被配置以防止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相對于控制聯接342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圖26)。這導致當使用者通過推壓靠背組件18的上部部分在椅子中后傾時,聯接342和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以與靠背組件18相同的角速率轉動。

一凸輪聯接350也被可樞轉地連接至座位支撐結構282以繞樞轉點或軸344轉動。凸輪聯接350具有一彎曲的下凸輪表面352,其可滑動地接合形成在靠背支撐結構302中的朝上的凸輪表面354。一對扭力彈簧356(也參見圖18A和18B)以趨于增大角度(圖26)的方式可轉動地將靠背控制聯接342和凸輪聯接350偏壓。該些扭力彈簧356產生趨向以逆時針方向(圖26)轉動控制聯接342及同時以順時針方向(圖26)轉動凸輪聯接350的力。因此,該些扭力彈簧356趨于增加靠背控制聯接342和凸輪聯接350之間的角度。在座位支撐結構282上的止動件348限制靠背控制聯接342的逆時針旋轉至圖26中所示的位置。此力也可將控制聯接342以逆時針方向偏壓進止動件中。

如上所論述的,靠背殼體112是易彎的,特別是相比于剛性的靠背框架結構98。同樣如上所論述的,靠背框架結構98被剛性地連接至靠背支撐結構302,并因此與靠背支撐結構302樞轉。由扭力彈簧356產生的力向上推壓著靠背殼體112的下部部分116。同樣如上所論述的,靠背殼體結構112中的該些槽128在靠背殼體112的靠腰支撐部分126產生額外的易彎性。由扭力彈簧356產生的力還趨于引致靠背殼體112的靠腰部分126向前彎曲,以致靠腰部分126比相鄰靠腰部分126的區域具有更大的弧度。

如上所論述的,靠腰組件186的位置是垂直可調的。靠腰組件186的垂直調整也調整在椅子靠背后傾期間靠背殼體112的彎曲/變彎的方式。在圖26中,靠腰組件186被調到一中間或中性位置,以致靠背殼體112的靠腰部分126的弧度也是中間或中性的。進一步參照圖27,如果靠腰組件186的垂直位置被調節,角度被減小,并且靠腰區域126的弧度被減小。如圖27所示,這也導致角度變大,以及靠背殼體112的整體形狀成為相對地平直。

進一步參照圖28,如果靠腰組件186的高度被設定在中間水平(即,如同圖26),而一個使用者往后靠,那么由聯接和結構262、282、302、316和樞轉點274、276、300、314所限定的4連桿將從圖26的配置移至圖28的配置(如上所述)。這進而導致樞轉點344和凸輪表面354之間的距離增加。這導致角度從約49.5°(圖26)增加至約59.9°(圖28)。當彈簧朝向開啟的位置轉動,部分儲存于彈簧中的能量被轉移至靠背殼體112中,從而使靠背殼體112的靠腰部分116的弧度變得更大。就這樣,在使用者于椅子中往后靠時,靠背控制聯接342、凸輪聯接350和扭力彈簧356為靠腰區域116提供更大的弧度,以減低使用者背部的弧度。

此外,當椅子從圖26的位置傾斜至圖28的位置時,靠腰區域242和座位16之間的距離D從174毫米增加至234毫米。當靠背從圖26中的位置傾斜至圖28的位置時,靠背殼體112的靠腰區域126和靠背框架結構98之間的維度D1也增加。因此,于后傾期間,雖然距離D有點增加,維度D1的增加減小了維度D的增加,因為靠背殼體112的靠腰區域126相對于靠背框架98被向前移位。

再次參照圖26,當使用者就座于直立位置時,就座的使用者362的脊柱360于腰部區域364傾向以第一量向前彎。當使用者從圖26的位置往后靠至圖28的位置時,腰部區域364的弧度趨于增加,而使用者的脊柱360也將繞髖關節366相對于使用者的股骨368轉動一點。維度D的增加以及靠背殼體112的靠腰區域126的弧度的增加同時保證使用者的髖關節366和股骨368不會在的座位16上滑動,以及適應使用者的脊柱360的腰部區域364的弧度。

如上所論述的,圖27示出了椅子組件10的靠背組件18于直立位置,其中靠背殼體112的靠腰區域126被調至平直的位置。如果靠背組件18從圖27的位置被傾斜至圖29的位置,那么靠背控制聯接342和凸輪聯接350皆以順時針方向轉動。然而,凸輪聯接350以稍高速率轉動,角度因此從31.4°變為35.9°。距離D從202毫米變為265毫米,而角度從24.2°變為24.1°。

進一步參照圖29A,如果將靠背組件18后傾,而靠腰調節被設置為高,那么角度就是93.6°,距離D則是202毫米。

因此,當將座位靠背向后傾斜時,靠背殼體112彎曲。然而,如果弧度最初被調整到一較高的水平,那么靠腰區域126從直立至后傾位置所增加的弧度是顯著地更大的。這是考慮以下事實作出的安排:如果使用者當直立地就座時背部最初是在一相對平直的狀態,那么當使用者后傾時,使用者的背部的弧度不會增加那么多。重述:如果在直立位置時使用者的背部是相對地直的,那么使用者的背部即使后傾時也會保持相對地平直,雖然從直立位置到后傾位置時弧度會稍為增加。反之,如果使用者的背部在直立位置時是顯著地彎曲的,那么當該使用者后傾時腰部區域的弧度增加將高于其背部最初為相對地平直的使用者。

一對彈簧組件442(圖20和圖21)將靠背組件18從后傾位置F往直立位置E偏壓。如圖22中最清楚顯示的,每個彈簧組件442包括具有第一端446和第二端448的圓筒形殼體444。每個彈簧組件442還包括一個壓縮螺旋彈簧450、第一耦合件452和第二耦合件454。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耦合件被固定至殼體444的第一端446,而第二耦合件454被固定至通過螺旋彈簧450延伸的桿部件456。墊圈457被固定至桿部件458的遠端,并抵接螺旋彈簧450的一端,而螺旋彈簧450的另一端抵接殼體444的第二端448。第一耦合件452由一樞軸銷460可樞轉地固定至靠背支撐結構302,以繞樞轉點461樞轉地移動,其中樞軸銷460被接收于靠背支撐結構302的樞軸孔隙462內,而第二耦合件454則是通過軸桿464可樞轉地耦合至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圖30-32),以繞樞轉點465樞轉。力矩臂移位組件適于從一個低張力設定(圖33A)將偏壓或彈簧組件442移至高張力設定(圖34A),在高張力設定中偏壓組件442施加在靠背組件18的力相對于低張力設定有所增加。

如示于圖30A-32,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包括:調節組件468;力矩臂移位連桿組件470,其將控制輸入組件260可操作地耦合至調節組件468并允許操作者將偏壓組件442于低和高張力設定之間移動;以及調節輔助組件472,其適于如下文所述地減少使用者將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從低張力設定移動至高張力設定所需的施加于控制輸入組件260上的輸入力的幅度。

調節組件468包含樞軸銷467,其包括一個帶螺紋的孔隙,其接收帶螺紋的調節軸桿476于其中。調節軸桿476包括第一端478和第二端484,其中第一端478延伸通過基座結構262的孔隙480,并由軸承組件482引導以繞一縱軸樞轉。樞軸銷467通過一連桿組件469由基座結構262支撐,連桿組件469包括:一對連桿臂471,連桿臂471各自具有:第一端473,它由樞軸銷464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二耦合件454;和第二端475,它由一可樞轉地被接收于基座結構262的樞軸孔隙479中的樞軸銷477可樞轉地耦合至基座結構262以繞樞轉點481樞轉;以及一個孔隙483,其接收樞軸銷467的相應端。樞軸銷467沿其長度可樞轉地與連桿臂471耦合。

該力矩臂移位連桿組件470(圖30A和30B)包括于控制輸入組件260和第一斜齒輪組件488之間延伸的第一驅動軸486,以及于第一斜齒輪組件488與第二斜齒輪組件492之間延伸并將兩者可操作地耦合的第二驅動軸490,其中第二斜齒輪組件492被連接至調節軸桿476。第一驅動軸486包括第一端496,它由第一萬向接頭組件498可操作地耦合至控制輸入組件260,而第一驅動軸486的第二端500是通過第二萬向接頭組件502可操作地耦合至第一斜齒輪組件488。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驅動軸486的第一端496包括第一萬向接頭組件498的一母頭耦合部分504,而第一驅動軸486的第二端500包括第二萬向接頭組件502的一母頭耦合部分506。第一斜齒輪組件488包括殼體組件508,其容納第一斜齒輪510和第二斜齒輪512于其中。如圖所示,第一斜齒輪510包括與第二萬向接頭組件502一體的公頭耦合部分514。第二驅動軸490的第一端496通過第三萬向接頭組件516被耦合至第一斜齒輪組件488。第二驅動軸490的第一端518包括第三萬向接頭組件516的一母頭耦合部分520。第二斜齒輪512包括第三萬向接頭組件516與其一體的公頭耦合部分522。第二驅動軸490的第二端524包括多個縱向延伸的花鍵526,其與一耦合器部件528的相應的縱向延伸的花鍵(未示出)相配合。耦合器部件528通過第四萬向接頭組件530將第二驅動軸490的第二端524與第二斜齒輪組件492耦合。第四萬向接頭組件530包括殼體組件532,其容納:通過第四萬向節組件530耦合至耦合器部件528的第一斜齒輪534,和固定至調節軸桿476的第二端484的第二斜齒輪536。耦合器部件428包括母頭耦合件部分,其接收與第一斜齒輪534一體的公頭耦合件部分540。

在組裝時,力矩臂移位組件466的調節組件468由基座結構262可操作地支撐,而控制輸入組件260被座位支撐結構282的控制輸入組件安裝部分296可操作地支撐。其結果是,當座位支撐結構282于完全直立位置G與完全后傾位置H之間被移動時,控制輸入組件260和力矩臂移位組件466的調節組件468之間的相對角度和距離改變。第三和第四萬向接頭組件516、530和在花鍵之間的花鏈組件配合,以為這些角度和距離的相對變化作補償。

如圖33A-34B中最清楚顯示的,力矩臂移位組件466作用在于在低張力和高張力的設定之間調整偏壓組件442。具體來說,圖33A示出偏壓組件442于低張力設定與椅子組件10于直立的位置,圖33B示出偏壓組件于低張力設定與椅子組件10于后傾的位置,圖34A示出偏壓組件442于高張力設定與椅子組件于直立的位置,而圖34B示出偏壓組件于高張力設定與椅子組件10于后傾的位置。以樞轉點465和彈簧組件442的殼體444的第二端448之間測量所得的距離542作為當力矩臂移位組件466被置于低張力設置而椅子處于直立位置時,施加于彈簧組件442的壓縮量的參考。距離542'(圖33B)相比地示出當力矩臂移位組件466處于高張力設置而椅子處于直立位置時,施加于彈簧組件442的增量的壓縮力。使用者通過將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從低張力設定移至高張力設定以調節由偏壓組件442施加于靠背支撐結構302上的力的量。具體地,操作者以對控制輸入組件260的輸入通過力矩臂移位連桿組件470驅動調節組件468的調節軸桿476轉動,從而使樞軸軸桿467沿調節軸桿476的長度行進,從而于樞軸軸桿467相對于基座結構262被節整期間改變施加在彈簧組件442上的壓縮力。樞軸軸桿467于置于附接至基座結構262的一側壁268的側板部件546內的槽544內行進。這里注明,當力矩臂移位組件466處于高張力設定而椅子組件10處于直立位置時的距離542'是大于當力矩臂移位件466處于低張力設定而椅子處于直立位置時的距離542,由此示出,當力矩臂移位件處于高張力設定時,施加在彈簧組件442上的壓縮力比于低張力設定時為大。類似地,距離543’(圖33B)是大于距離543(圖34B),導致偏壓組件442所施加的偏壓力增加,并將靠背組件18從后傾位置迫往直立位置。這里注明,由偏壓組件442所施加的偏壓力的變化對應于繞第二樞轉點276施加的偏壓扭力的改變,并且在某些配置中,不改變偏壓組件442的長度或偏壓力也可改變偏壓扭力。

圖35是當靠背支撐結構302在后傾位置和直立位置之間被移動時繞第二樞轉點276施加的扭力量的圖表,該扭力將靠背支撐結構302從后傾位置迫往直立位置。在圖示的例子中,當靠背支撐結構是在直立位置而力矩臂移位件466處于低張力設定時,偏壓組件442繞第二樞轉點276施加約652英寸-磅的扭力,而當靠背支撐結構處于后傾位置而力矩臂移位件466處于低張力設置時則為約933英寸-磅,導致約43%的變化。類似地,當靠背支撐結構是在直立位置而力矩臂移位件466處于高張力設定時,偏壓組件442繞第二樞轉點274施加約1.47E+03英寸-磅的扭力,而當靠背支撐結構處于后傾位置而力矩臂移位件466處于高張力設置時則為約2.58E+03英寸-磅,導致約75%的變化。在靠背支撐結構302于直立和后傾位置之間被移動時,在力矩臂移位件466設于低張力設定和的高張力設定之間,偏壓組件442施加的扭力量產生可觀的變化,這容許整體的椅子組件10為不同高度、重量的使用者提供恰當的向前的背部支撐。

調節輔助組件472輔助操作者將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從高張力設定移動至低張力設定。調節輔助組件472包括:螺旋彈簧548,其以安裝結構550被固定至基座結構262的前壁264;和卡扣部件552,它繞與連桿臂471固定的軸桿306延伸,并且包括一卡扣部分556,其限定捕捉螺旋彈簧548的自由端560的孔隙558。螺旋彈簧548以向上垂直方向施加力F于卡扣部件552和軸桿306和連桿臂471上,從而減少了使用者要將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從低張力設定移至高張力設定時必須施加在控制輸入組件260上的輸入力量。

如上所述,座位組件16相對于控制組件14是可于縮回的位置C和展開的位置D之間縱向移動的(圖3)。如圖19、36和37中最清楚顯示的,直接驅動組件562包括驅動組件564和連桿組件566,后者將控制輸入組件260與驅動組件564耦合,由此允許使用者通過調節座位組件16相對于控制組件14的線性位置調節座位組件的線性位置。在圖示的例子中,座位支撐板32包括C形導軌38,其包過和可滑動地接合控制組件14的控制板572的相應的導引凸緣570。一對C形的,縱向延伸的連接軌574被定位于相應的導軌38內,并且被耦合至座位支撐板32。一對C形的襯套部件576于連接軌574內縱向延伸并被定位在連接軌574和導引凸緣570之間。驅動組件564包括具有多個向下延伸的齒580的齒條部件578。驅動組件564還包括具有C形截面構形的齒條導引件582,其限定溝道584,它可滑動地接收齒條部件578于其中。齒條導引件582包括沿其長度而置的一隙槽586,其相配合地接收軸承部件588于其中。替代地,軸承部件588可以被形成為與齒條導引件582一整體部分。驅動組件564還包括驅動軸590,其具有與控制輸入組件260萬向地耦合的第一端和具有多個徑向地彼此相隔的齒596的第二端594。在組裝中,座位支撐板32與控制板572如上所述地可滑動地耦合,其中齒條部件578被固定至座位支撐板32的下側,而齒條導引件582被固定于控制板572的一個向上開口的溝道598內。在操作中,由使用者對控制輸入組件260施加的輸入力通過連桿組件566傳送至驅動組件564,從而將驅動軸590的齒596驅動以抵住齒條部件578的齒580和導致齒條部件578和座位支撐板32相對于齒條導引件582和控制板572滑動。

進一步參照圖38-40,椅子組件10包括一個高度調節組件600,其允許座位16和靠背18相對于基座組件12的垂直調節。高度調節組件600包括以已知的方式被垂直地布置在基座組件12的中央柱26中的氣動缸28。

一種支架結構602被固定至殼體或基座結構262,而氣動缸28的上端部分604以已知的方式被接收在基座結構262的開口606中。氣動缸28包括一個調節閥608,其可被向下移動以釋放氣動缸28,以提供高度的調節。鐘形曲柄610具有向上延伸的臂630和水平延伸的臂640,后者被配置以接合氣動缸28的釋放閥608。鐘形曲柄610可轉動地安裝至支架602。纜組件612可操作地將鐘形曲柄610與調節輪/桿620互相連接。纜組件612包括內纜614和外纜或鞘616。外鞘616包括一圓球配件618,其于形成在支架602中的球形插座622中可旋轉地被接收。第二球配件624被連接至內纜614的一端626。第二球配件624是在鐘形曲柄610的向上延伸的臂630的第二球形插座628中可旋轉地被接收,以在高度調整期間允許纜端的旋轉運動。

內纜614的第二端或外端部分632包過輪620,而端部配件634被連接至內纜614。張力彈簧636于638這點被連接至端部配件634和座位結構。彈簧636以一方向在內纜614上產生張力,而當閥608被釋放時,纜614也以同一方向移位以將鐘形曲柄610轉動。彈簧636不產生足夠的力以致動閥608,但彈簧636產生足夠的力以將鐘形曲柄610的臂640偏壓以致與閥608接觸。就這樣,由于構件存在公差而引起的虛動或松動被消除。在操作過程中,使用者手動轉動調節輪620,從而于內纜614上產生張力。這使得鐘形曲柄610旋轉,從而導致鐘形曲柄610的臂640壓靠和致動氣動缸28的閥608。氣壓缸28的一內部彈簧(未示出)將閥608向上偏壓,在調節輪620被釋放后使閥608移至一非致動位置。

控制輸入組件260(圖19和41-43)包含第一控制輸入組件700和第二控制輸入組件702,它們各自被適配以將從使用者而來的輸入傳達至與它們耦合的椅子構件和功能件,椅子構件和功能件被容納在殼體組件704內。控制輸入組件260包括反回驅組件706,過載離合器組件708,以及旋鈕710。反回驅機制或組件706,其防止直接驅動組件562(圖36和37)和座位組件16在沒有來自控制組件700的輸入的情況下于縮回的和展開的位置C、D之間被驅動。反回驅組件706被接收于殼體組件704的內部712中,并包括適配器714,其在一端包括耦合至驅動軸590(圖37)的第二端594的萬向適配器的公頭部分716,并在另一端包括花鍵連接器717。凸輪部件718通過離合器部件720與適配器714耦合。具體而言,凸輪部件718包括花鍵端722,其被耦合以隨旋鈕710轉動,以及具有外凸輪表面726的凸輪端724。離合器部件720包括一對向內布置的花鍵723,花鍵可滑動地接合具有凸輪表面730的花鍵連接器717,所述凸輪表面如下所述地與凸輪部件718的外凸輪表面726凸輪地接合。離合器部件720具有與其接合地被鎖緊環732接收的圓錐形離合器表面719,鎖緊環相對殼體組件704的轉動被鎖定,并包括對應離合器部件720的離合器表面719的圓錐形離合器表面721,它們配合以形成一圓錐離合器。螺旋彈簧734將離合器部件720往與鎖緊環732接合的方向偏壓。

沒有輸入時,偏壓彈簧734迫使離合器部件720的圓錐形表面與鎖緊環732的圓錐形表面接合,從而防止“回驅”—即是在沒有從第一控制輸入組件700輸入的情況下只通過對座位組件16施加向后或向前的力,將座位組件16于縮回和展開的位置C、D之間調節。在操作中,操作者經第一控制輸入組件700致動直接驅動組件562,以將座位組件16于縮回與展開的位置C、D之間移動。具體地說,使用者施加于旋鈕710的旋轉力是從旋鈕710傳送至凸輪部件718。當凸輪部件718轉動時,凸輪部件718的外凸輪表面726作用于離合器部件720的凸輪表面730上,從而克服彈簧734的偏壓力并迫使離合器部件720離開接合位置,其中離合器部件720脫離鎖緊環732。然后,旋轉力從凸輪部件718被傳達至離合器部件720以至適配器714,后者經連桿組件566耦合至直接驅動組件562。

這里注明,第一控制輸入組件700中的小量公差,在離合器部件720于接合和脫離位置之間被移動時,允許凸輪部件718于線性方向和旋轉方向輕微移動(或“晃動”)。包含熱塑性彈性體(TPE)的旋轉環狀阻尼器元件736位于殼體704的內部712內,并且被附接至離合器部件720。在圖示的例子中,阻尼器元件736被靠著殼體組件704的內壁壓迫并與其摩擦地接合。

第一控制輸入組件700還包括第二旋扭738,其被適配以如下所述地允許使用者于降低的位置A和升高的位置B之間調節椅子組件的垂直位置。

第二控制輸入組件702被適配以調節在后傾時施加于靠背組件18上的張力,并且控制所述靠背組件18的后傾度。第一旋鈕740被力矩臂移位連桿組件470可操作地耦合至力矩臂移位組件466。具體地,第二控制輸入組件702包括公頭萬向耦合部分742,其與力矩臂移位連桿組件470的軸486的母頭萬向耦合部分504(圖30和31)耦合。

第二旋鈕760被適配以經纜組件762調節靠背組件18的后傾度,纜組件將第二旋鈕760可操作地耦合至可變靠背止動組件764(圖43)。纜組件762包括第一導纜結構766、第二導纜結構768以及在它們之間延伸的纜管770,其可滑動地容納致動纜772于其中。纜772包括遠端774,其相對于基座結構262被固定,并由螺旋彈簧778往776的方向偏壓。可變靠背止動組件764包括:具有多個垂直分級的臺階782的止動件780;相對于座位組件16被固定地支撐的支撐支架784;和滑動部件786,其可滑動地耦合至該支撐支架784以于前后方向788中滑動,并由一對螺釘790固定地耦合至該止動部件780。纜772被夾持在止動部件780和滑動部件786之間,以使纜772的縱向移動導致止動部件780在前后方向788移動。在操作中,使用者通過對第二旋鈕760的輸入調節止動部件780的位置,以調節可能的靠背后傾度。當靠背組件18從直立往后傾位置移動時,止動部件780的多個臺階782中選定的臺階接觸基座結構262的后緣792,以限制可用的靠背后傾度。

每個臂組件20(圖44-46)包括一個臂支撐組件800,其從臂基座結構802可樞轉地被支撐,并且可調節地支撐扶手組件804。臂支撐組件800包括第一臂部件806、第二臂部件808、臂支撐結構810和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它們配合以形成一4連桿組件。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臂部件806具有U形截面構形,并且包括:第一端814,其可樞轉地耦合至臂支撐結構810以繞樞轉點816樞轉;和第二端818,它可樞轉地耦合至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以繞樞轉點820樞轉地移動。第二臂部件808具有U形截面構形,并且包括:第一端822,其可樞轉地耦合至臂支撐結構810以繞樞轉點824樞轉;和第二端826,它可樞轉地耦合至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以繞樞轉點828樞轉。如圖所示,臂支撐組件800的4連桿組件允許扶手組件804于完全升起的位置K和完全降低的位置L之間被調節,其中完全升起的位置K和完全降低的位置L之間的距離優選為至少約4英寸。每個臂組件還包括具有U形截面構形和包括第一邊緣部分809的第一臂套部件807,和具有U形截面構形和包括第二邊緣部分813的第二臂套部件811,其中第一臂部件806被容納于第一臂套部件807內而第二臂部件808被容納于第二臂套部件811內,以使第二邊緣部分813和第一邊緣部分809重疊。

每個臂底座結構802包括連接至控制組件14的第一端830,以及可樞轉地支撐臂支撐結構810以讓臂組件20繞垂直軸835以方向837轉動的第二端832。臂基座結構802的第一端830包括主體部分833和從其向外延伸的收窄的卡口部分834。在組裝中,臂基座結構802的第一端830的主體部833和卡口部分834被接收于控制板572和座位支撐結構282之間,并通過多個機械緊固件(未示出)被緊固于該處,機械緊固件通過臂基座結構802的主體部分833和卡口部分834、控制板572和座位支撐結構282延伸。臂基座結構802的第二端832可樞轉地接收臂支撐結構810于其中。

如圖47中最清楚顯示的,臂基座結構802包括向上開口的支承凹部836,其具有圓柱形上部部分838和圓錐形下部部分840。襯套部件842被定位于支承凹部836內,并且和支承凹部836的下部840類似地被構形,包括有圓錐形部分846。臂支撐結構810包括下端,下端具有圓柱形上部部分848和圓錐形下部部分850,后者被接收于襯套部件842的下部部分846內。臂支撐結構810的上端852被配置以于垂直鎖定安排中可操作地接合,如下所述。銷部件854被定位于臂支撐結構810的置于中央、軸向延伸的孔洞856內。在圖示的例子中,銷部件854由鋼制成,而臂支撐結構810的上端852由金屬粉末制成,其繞銷部件854的近端形成,且其中上端852和銷部件854的組合被包封于外鋁涂層內。銷部件854的遠端853包括軸向延伸的螺紋孔洞855,其通過螺紋接收調節螺釘857在其中。臂基座結構802包括圓柱形第二凹部858,它和支承凹部836由壁860分開。螺旋彈簧864繞銷部件854的遠端853被定位于第二凹部858內,并且被困于臂基座結構802的壁860和墊圈部件866之間,以使螺旋彈簧864以箭頭868的方向施加一向下的力于銷部件854上,由此使臂支撐結構810的下端與襯套部件842緊密地摩擦接合,以及襯套部件842與臂基座結構802的支承凹部836緊密地摩擦接合。調節螺釘857是可調的,以調節臂支撐結構810、襯套部件842和臂基座結構802之間的摩擦互動并增加使用者將臂組件20繞樞軸接入點835以樞轉方向837移動所需要施加的力。臂支撐結構810和臂基座結構802之間的樞軸連接允許整個臂組件800從通過樞軸接入點835延伸并與座位組件16的中心軸線872平行延伸的線874以876的方向(圖48)向內樞轉,并從線874以878的方向向外樞轉。優選地,臂組件20從線874以876的方向樞轉多于或等于約17°,并從線874以878的方向樞轉多于或等于約22°。

進一步參考圖49-51,扶手的垂直高度調節是通過轉動4連桿來實現的,它由第一臂部件806、第二臂部件808、臂支撐結構810和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形成。齒輪部件882包括多個齒884,它們以一弧形繞樞轉點816被布置。鎖定部件886于樞轉點888被可樞轉地安裝至臂806,并包括多個齒890,它們選擇性地接合齒輪部件882的齒884。當齒884和890接合時,扶手804的高度被固定,這是由于在樞轉點816、824和888之間形成的剛性三角形。如果施加向下的力F4至扶手,一個逆時針(圖50)的力矩則產生于鎖定部件886上。這力矩將齒890推至與齒884嚙合,從而牢固地鎖定扶手的高度。

一個細長的鎖部件892于樞軸894可轉動地安裝至臂806。低摩擦力的聚合物軸承部件896被設置在細長的鎖部件892的上彎曲部分893上。如下文更詳細論述的,一個手動釋放桿或部件898包括墊900,其可以被使用者向上地移動以選擇性地將鎖定部件886的齒890從齒輪部件882的齒884釋放,以允許扶手的垂直高度調整。

一塊板簧902包括第一端904,其接合形成在細長的鎖部件892的上緣908的凹口906。因此,板簧902被形成為以鎖部件892的凹口906作支撐點的懸臂。細長的鎖部件892的向上延伸的凸片912被接收在板簧902的細長的槽910中,從而將板簧902相對于鎖部件892定位。板簧902的端916對鎖定部件886的旋鈕918向上壓(F1),由此產生趨于將鎖定部件886繞樞軸888以順時針(釋放)的方向(圖51)旋轉的力矩。板簧902還于凹口906對細長的鎖部件892產生順時針的力矩,并且還對鎖定部件886生成一力矩,其趨于將鎖定部件886以順時針(釋放)的方向繞樞軸888轉動。這力矩趨于將齒890從齒884脫離。如果齒890從齒884脫開,扶手組件的高度就可以被調整。

鎖定部件886包括一凹入部或切口920(圖50),其接收細長的鎖部件892的尖端922。凹入部920包括具有角位924的第一淺V形部分。凹入部還包括一個小的凹入部或凹口926,和一緊靠凹口926的橫向、朝上的表面928。

如上所述,板簧902生成作用在鎖定部件886上的力矩,其傾向于將齒890從齒884脫離。然而,當細長的鎖部件892的尖端或端922與鎖定部件886的凹入部920的凹口926接合時,這接合防止鎖定部件886順時針(釋放)方向的旋轉運動,從而將齒890和884鎖定至彼此接合并防止扶手的高度調節。

要釋放臂組件以供扶手的高度調節,使用者則將墊900抵著一小板簧899向上拉(圖50)。釋放部件898繞以前后方向延伸的軸897轉動,而手動釋放桿898的內端靠著軸承部件896/細長的鎖部件892的上彎曲部分893(圖51)向下推。這產生一向下的力,它使細長的鎖部件892繞樞軸894轉動。這將細長的鎖部件892的端922(圖50)向上移,以致其相鄰于鎖定部件886的凹入部920的淺角位924。這鎖部件892的移位釋放鎖定部件886,以致鎖定部件886由于板簧902的偏壓以順時針(釋放)的方向轉動。此轉動使齒890從齒884脫離,以允許扶手組件的高度調節。

扶手組件還被配置以防止在向下的力F4(圖50)被施加至扶手墊804期間高度調節部件脫離。具體地,由于臂部件(806、808)、臂支撐結構810和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所形成的4連桿,向下的力F4將趨于使樞轉點820往樞轉點824移動。然而,細長的鎖部件892大體地設置在樞軸820和824之間,與它們成一線,從而防止了4連桿的向下的轉動。如上所述,向下的力F4使齒890緊密地接合齒884,牢固地鎖定扶手的高度。如果當施加向下的力F4至扶手時致動釋放桿898,鎖部件892將移動,細長鎖部件892的端922將從鎖定部件886的凹入部920的凹口926脫離。然而,即使鎖部件892移到釋放位置,施于鎖定部件886上的力矩也使齒890和884保持接合。因此,4連桿、鎖定部件886和齒輪部件882的配置提供了一機制,其中如果向下的力F4正作用于扶手上,則不能進行扶手的高度調節。

如圖52和53中最清楚顯示的,每個扶手組件804是可調節地由相關聯的臂支撐組件800支撐,以致扶手組件804可繞樞轉點960于直列的位置M和樞轉的位置N之間向內和向外地樞轉。每個扶手組件相對于與其相關聯的臂支撐組件800也是可線性地于縮回位置O和展開位置P之間調節。每個扶手組件804(圖53)包括一扶手殼體組件962,其與扶手組件支撐部件812一體并限定內部空間964。扶手組件804還包括支撐板966,其具有平面的主體部分968,并具有一對機械緊固件接收孔隙969和向上延伸的樞軸凸臺970。矩形的滑塊殼體972包括有一橢圓形的孔隙976貫穿其中的平面部分974、一對從平面部分974正交地沿其縱向延伸的側壁978,和一對從平面部分974正交地跨過其端部橫向延伸的端壁981。扶手組件804還包括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其具有平面的主體部分,它限定了一上表面984和一下表面986。位于中央的孔隙988延伸穿過主體部分982,并樞轉地接收樞軸凸臺970于其中。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還包括:位于其相對端的一對弧形的孔隙990;和成一對的兩組肋條991,它們橫向地彼此相隔、弧形地設置、從上表面984向上延伸,并于它們之間限定多個棘位993。旋轉的選擇部件994包括平面的主體部分996和于其中位于中心的一對易彎的彈性指狀物998,其各自包括一向下延伸的接合部分1000。每個扶手組件804還包括臂墊基部1002和臂墊部件1004,后者模制于基部1002之上。

在組裝中,支撐板966被定位在扶手殼體組件962上、滑塊殼體972在支撐板966上,以致平面部分974的底表面1006摩擦地抵靠著支撐板966的頂表面1008、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于滑塊殼體972的側壁978和端壁981之間以致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的底表面986摩擦地接合滑塊殼體972的平面部分974,和在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的上方的旋轉的選擇部件994。一對機械緊固件,如鉚釘1010,通過旋轉選擇部件994的孔隙999、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的弧形的孔隙990、和支撐板966的孔隙969延伸,并以螺紋固定至扶手殼體組件962,從而將支撐板966、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以及旋轉的選擇部件994的線性運動相對于扶手殼體962固定。然后,基部1002和臂墊部件1004被固定至滑塊殼體972。上述安排容許滑塊殼體972、基部1002和臂墊部件1004在直線方向上滑動,以致扶手組件804可于縮回位置O和展開位置P之間被調節。鉚釘1010是可調的,以調節由支撐板966以及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施加于滑塊殼體972上的夾緊力。基部1002包括一位于中心的、向上延伸的凸起部分1020,和相應向下設置的凹入部(未示出),其具有一對縱向延伸的側壁。每個側壁包括多個肋條和棘位,類似于先前描述的肋條991和棘位993。在操作中,當臂墊1004以直線方向被移動時,樞軸凸臺970接合凹入部的棘位,從而向使用者提供觸感反饋。在圖示的例子中,樞軸凸臺970包括槽1022,當樞軸凸臺970接合棘位時,槽允許樞軸凸臺970的端部彈性地變形,從而減少對棘位的磨損。旋轉和線性調節部件980的弧形的孔隙990允許調節部件980繞支撐板966的樞軸凸臺970樞轉,并允許扶手組件804于直列的位置M和成角度的位置N之間被調整。在操作中,旋轉的選擇部件的每個指狀物998的接合部分1000選擇性地接合于肋條991之間限定的棘位992,從而允許使用者將扶手組件804定位于選定的旋轉位置,并當扶手組件804被轉動地調節時向使用者提供觸感反饋。

在前面的說明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不脫離本文所公開的構思也可對本發明的各構件和元件作各種替代性的實施、對本發明作各種修改。這樣的修改都要被視作包括于所附的權利要求中,除非這些權利要求通過其文字明確地說明并非如此。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澜沧| 安吉县| 冷水江市| 鹿邑县| 奉节县| 如东县| 凯里市| 张北县| 祁阳县| 同德县| 黑龙江省| 军事| 忻州市| 汤阴县| 靖远县| 绥中县| 利辛县| 上饶市| 邵阳县| 平乐县| 越西县| 六枝特区| 宝鸡市| 达日县| 子洲县| 昭苏县| 行唐县| 成安县| 贡山| 南充市| 大邑县| 永顺县| 调兵山市| 正定县| 巴中市| 鹿邑县| 合肥市| 辽中县| 阜康市| 平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