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技術工程領域,具體涉及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技術中,保險杠與翼子板均為金屬件,保險杠與翼子板的連接一般采用金屬連接,重量重,安裝拆卸麻煩,且存在易于氧化腐蝕的缺點。對于一些采用輕量化白車身的車輛來說,翼子板和保險杠采用塑料或者其它非金屬材料制成,傳統的翼子板與保險杠之間的連接方式無法滿足輕量化非金屬件的連接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做出改進,即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為公開了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為公開了車身翼子板安裝方法。
技術方案: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包括車身、支架和翼子板,
車身與翼子板的連接邊緣設有層狀翻邊,支架與車身的連接邊緣設有凹條,所述層狀翻邊與所述凹條相匹配,
層狀翻邊上均勻設有多個第一螺孔,支架上均勻布設多個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與所述第二螺孔相配合,
所述支架與車身相接觸一側設有凸頭,所述車身上設有與所述凸頭相配合的凹槽,
支架的兩端均設有第一翻邊,第一翻邊上設有多個第二螺孔,翼子板的兩端設有第二翻邊,第二翻邊上設有多個第三螺孔,第二螺孔與第三螺孔相配合,
支架與翼子板的連接邊緣設有第二螺孔、卡頭、V形限位塊、L形限位塊、限位線和支撐塊,
翼子板與支架的連接邊緣設有翻邊,該翻邊與卡頭相匹配;
翼子板與支架的連接邊緣設有方形槽和V形槽,L形限位塊與方形槽相匹配,V形限位塊與V形槽相匹配,
支撐塊與翼子板連接邊緣的形狀匹配;所述車身、所述翼子板通過所述支架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接。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為一體成型件。
進一步地,所述翼子板為一體成型件。
車身翼子板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支架的第一翻邊靠近車身的層狀翻邊,再將第一螺孔與第二螺孔重合,并在螺孔處放置好簧片,再用螺母將支架固定在車身上;
(2)將翼子板的翻邊靠近支架的卡頭,并將該翻邊與卡頭相配合,再通過螺釘將翼子板與支架固定。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通過連接接口處特殊的結構設計來實現翼子板與車身之間的相互匹配與連接,然后 再通過少量的螺釘來將二者固定在一起。卡接結構使得二者從結構上匹配連接在一起,限制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移,螺釘使二者固定在一起,如此安裝的翼子板與車身之間猶如一整體,保證了連接間隙的密封性。
由于設置了支架作為車身與翼子板之間的連接橋梁,支架的材質可以根據連接需求來確定,因此該種連接結構適用于不同材質的車身與翼子板之間的連接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的使用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車身翼子板連接結構的正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車身翼子板連接結構的反面示意圖;
圖4為翼子板與支架連接效果正面示意圖;
圖5為翼子板與支架連接效果側面示意圖;
其中:
1-車身 2-支架
3-簧片 4-螺母
5-翼子板 11-層狀翻邊
12-第一螺孔 21-第二螺孔
22-卡頭 23-凹條
24-凸頭 25-第一翻邊
26-V形限位塊 27-L形限位塊
28-限位線 29-支撐塊
51-方形槽 52-V形槽
53-第二翻邊 54-第三螺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說明。
如圖1~5所示,車身翼子板安裝結構,包括車身1、支架2和翼子板5,
車身1與翼子板5的連接邊緣設有層狀翻邊11(車身1的邊緣設有層狀翻邊11,其位于車身1與翼子板5的連接邊緣處),支架2與車身1的連接邊緣設有凹條23(支架2設有凹條23,其位于支架2與車身1的連接邊緣處),層狀翻邊11與凹條23相匹配,
層狀翻邊11上均勻設有多個第一螺孔,支架2上均勻布設多個第二螺孔21,第一螺孔12與第二螺孔21相配合,
支架2與車身1相接觸一側設有凸頭24(支架2設有凸頭24,其位于支架2與車身1相接觸一側),車身1上設有與凸頭24相配合的凹槽,
支架2的兩端均設有第一翻邊,第一翻邊上設有多個第二螺孔21,翼子板5的兩端設有第二翻邊53,第二翻邊53上設有多個第三螺孔54,第二螺孔21與第三螺孔54相配合,
支架2與翼子板5的連接邊緣設有第二螺孔21、卡頭22、V形限位塊26、L形限位塊27、限位線28和支撐塊29,
翼子板5與支架2的連接邊緣設有翻邊(翼子板5邊緣處設有翻邊,其位于翼子板5與支架2的連接邊緣),該翻邊與卡頭22相匹配;
翼子板5與支架2的連接邊緣設有方形槽51和V形槽52(翼子板5設有方形槽51和V形槽52,其位于翼子板5與支架2的連接邊緣處),L形限位塊27與方形槽51相匹配,V形限位塊26與V形槽52相匹配,
支撐塊29與翼子板5連接邊緣的形狀匹配;
車身1、翼子板5通過支架2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接。
進一步地,支架2為一體成型件。
進一步地,翼子板5為一體成型件。
車身翼子板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支架2的第一翻邊25靠近車身1的層狀翻邊11,再將第一螺孔12與第二螺孔21重合,并在螺孔處放置好簧片3,再用螺母4將支架固定在車身1上;
(2)將翼子板5的翻邊靠近支架的卡頭22,并將該翻邊與卡頭22相配合,再通過螺釘將翼子板5與支架固定。
圖4為翼子板與支架連接效果正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當翼子板5按照結構導向卡接在支架2上后,卡頭22恰好卡緊翼子板5的第二翻邊53;L形限位塊27與翼子板5連接邊緣的方形槽51匹配;V形限位塊26與翼子板5連接邊緣的V形槽52匹配;限位線28用于限定振動時,支架2的相對位移。翼子,5與支架之2間空間上下、前后和左右幾個方位均被相互限定。
圖5為翼子板與支架連接效果側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支架2安裝并固定在車身1上,凹條與車身1的層狀翻邊11匹配,加之均勻設置的螺母固定設計,使得支架2穩定地固定在車身1上,且螺母4隱藏在內部,不會暴露在車身1外側。
翼子板5按照結構預導向卡接在支架2上后,翼子板5與支架2之間空間上下、前后和左右幾個方位均被相互限定,支架2上的支撐塊29匹配地支撐著翼子板5與之接觸的地方。翼子板5完美卡接在支架2上后,再通過螺母經支架2的第一翻邊25上的第二螺孔21與翼子板5上的第二翻邊53上的第三螺孔54將翼子板固定在支架2上,由于固定螺母設置在翻邊隱藏側,故螺母亦不會暴露在車身1外側。
上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