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沖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鑲件快換結構、沖壓模具和支架嵌件沖壓工藝。
背景技術:
沖壓加工是借助于常規或專用沖壓設備的動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變形力并進行變形,從而獲得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產品零件的生產技術。板料,模具和設備是沖壓加工的三要素。按沖壓加工溫度分為熱沖壓和冷沖壓。前者適合變形抗力高,塑性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則在室溫下進行,板型工件常用的沖壓方法。它是金屬塑性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在現有技術中,針對薄板特別是嵌件這類結構復雜且沖載間隙小的薄板類零件在加工時,由于模具限制,使其模具設計的十分復雜,維修困難,并且在生產中對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鑲件快換結構,其解決了沖載間隙小的薄板類零件在加工時,由于模具限制,使其模具設計的十分復雜和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問題。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沖壓模具,其包括上述鑲件快換結構。使用該沖壓模具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降低工作對工人技術的要求。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嵌件沖壓工藝,該工藝利用上述沖壓模具完成對嵌件的沖壓。該工藝針對支架嵌件加工效率高,對工人技術要求低。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鑲件快換結構,其包括板體、第一活動件和第二活動件,板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板體上與第一通孔垂直的方向上開設有連通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第一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伸出部和回復裝置,伸出部上開設有配合槽,第二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配合部和操作部,伸出部與第一通孔可滑動地連接,配合部與第二通孔可滑動地連接,以選擇性的嵌入或脫離配合槽。配合部嵌入配合槽時,伸出部處于沿第一通孔延伸方向伸出的第一狀態,配合部與配合槽分離時,回復裝置控制伸出部處于收回至第一通孔的第二狀態。
配合部選擇性的嵌入或脫離配合槽,以控制第二活動件上操作部可以使第一活動件中伸出部選擇性的處于沿第一通孔延伸方向伸出的第一狀態和收回至第一通孔的第二狀態。通過伸出部伸出和收回的切換可以便捷的將工件從板體上取下,且在后續加工中為工件提供支撐。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配合槽為錐形槽,配合部為與配合槽相匹配的錐形。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配合部上開設有外螺紋,第二通孔內開設有內螺紋,當外螺紋與內螺紋相互嚙合時,配合部嵌入配合槽,當外螺紋與內螺紋相互分離時,配合部與配合槽分離。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操作部為手柄,手柄上開設防滑網格。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回復裝置包括連接軸、彈簧和抵接部,抵接部通過連接軸與伸出部連接,彈簧一端與板體連接,彈簧另一端與抵接部連接。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伸出部遠離回復裝置的一端具備階梯狀輪廓。
一種沖壓模具,其包括依次設置的上托板、上墊塊、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脫料板、下模板、下墊板、下模座、下墊塊、下托板和上述的鑲件快換結構。板體設置在下模座上,伸出部貫穿下模板和下墊板。
使用該沖壓模具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降低工作對工人技術的要求。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
下模座為矩形,下模座上設置有4個鑲件快換結構,鑲件快換結構分別靠近矩形的直角邊。
一種支架嵌件沖壓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支架嵌件置于上述沖壓模具中,控制操作部使伸出部處于第一狀態;
S2:對沖壓模具中支架嵌件進行沖壓;
S3:控制操作部使伸出部處于第二狀態,卸下沖壓后的支架嵌件。
該工藝針對支架嵌件加工效率高,對工人技術要求低。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至少具備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鑲件快換結構,其包括板體、第一活動件和第二活動件。第一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伸出部和回復裝置,伸出部上開設有配合槽,第二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配合部和操作部。第一活動件和第二活動件通過板體上開設的通孔與板體滑動連接,配合部選擇性的嵌入或脫離配合槽,以控制第二活動件上操作部可以使第一活動件中伸出部選擇性的處于伸出狀態和收回狀態。該鑲件快換結構可以便捷的將工件從板體上取下,且在后續加工中為工件提供支撐。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沖壓模具,其包括上述鑲件快換結構。鑲件快換結構中板體設置在沖壓模具中的下模座上,伸出部貫穿下模板和下墊板。使用該沖壓模具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降低工作對工人技術的要求。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嵌件沖壓工藝,該工藝利用上述沖壓模具完成對嵌件的沖壓。該工藝針對支架嵌件加工效率高,對工人技術要求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鑲件快換結構第一狀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鑲件快換結構第二狀態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沖壓模具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下模座的示意圖。
圖中:100-鑲件快換結構;200-沖壓模具;110-板體;121-伸出部;123-回復裝置;125-配合槽;131-配合部;133-手柄;135-外螺紋;141-連接軸;143-彈簧;145-抵接部;210-下模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實施例1
參考圖1,圖中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鑲件快換結構100,該鑲件快換結構100包括板體110、第一活動件和第二活動件。
板體110為矩形板狀結構,板體110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貫穿該板體110,第二通孔開設于第一通孔的垂直方向上,連通板體110側壁與第一通孔。
第一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伸出部121和回復裝置123,伸出部121上開設有配合槽125。第二活動件包括相互連接的配合部131和操作部,在本實施例中,配合槽125為錐形槽,配合部131為與配合槽125相匹配的錐形。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方式中,配合槽125不一定為錐形槽,配合部131也不一定錐形。
伸出部121與第一通孔可滑動地連接,配合部131與第二通孔可滑動地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配合部131上開設有外螺紋135,第二通孔內開設有內螺紋。旋轉操作部,使外螺紋135與內螺紋嚙合時,配合部131向配合槽125方向移動,錐形配合部131的錐面與配合槽125錐面接觸,配合部131嵌入配合槽125,將配合部131徑向受力轉化為軸向力,使配合槽125帶動伸出部121向上移動,在板體110上表面伸出,處于第一狀態。參考圖2,當反向旋轉操作部時,外螺紋135與內螺紋相互分離,操作部帶動配合部131向遠離配合槽125方向移動,配合部131與配合槽125分離,此時伸出部121在回復裝置123帶動下,收回至第一通孔內處于第二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可以不在配合部131上開設外螺紋135和第二通孔內開設內螺紋,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可以設置于操作部連接的彈性回復裝置123實現配合部131與配合槽125的嵌入和分離。
請同時參考圖1和圖2,在本實施例中,操作部為手柄133,在該手柄133上開設有防滑網格。防滑網格為使用者在旋轉中提供摩擦力,使其可以更方便的控制配合部131與配合槽125的嵌入和分離。
回復裝置123包括連接軸141、彈簧143和抵接部145。抵接部145通過連接軸141與伸出部121連接,彈簧143圍設于連接軸141并一端與板體110底面連接,該彈簧143另一端與抵接部145連接。利用彈簧143彈力,向伸出部121軸線方向拉伸出部121,使其收回至第一通孔內。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回復裝置123根據實際使用需要還可以設計成其他結構,如與板體110連接的彈性構件。
在本實施例中,伸出部121遠離回復裝置123的一端具備階梯狀輪廓。由于具備階梯狀輪廓一端為工作位置,故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根據所加工工件形狀進行修改。
本實施中鑲件快換結構100是這樣工作的:
首先旋轉手柄133,使配合部131上外螺紋135與第二通孔內的內螺紋嚙合,配合部131向配合槽125方向移動,錐形配合部131的錐面與配合槽125錐面接觸,配合部131嵌入配合槽125,將配合部131徑向受力轉化為軸向力,使配合槽125帶動伸出部121向上移動,在板體110上表面伸出,處于第一狀態并將工件固定,然后開始后續加工。當加工完畢后,當反向旋轉手柄133,使外螺紋135與內螺紋相互分離,手柄133帶動配合部131向遠離配合槽125方向移動,配合部131與配合槽125分離,此時伸出部121在回復裝置123中彈簧143拉力的帶動下,收回至第一通孔中處于第二狀態,即可取下工件完成加工。以此循環,通過伸出部121伸出和收回的切換可以便捷的將工件從板體110上取下,為工件提供支撐的同時,簡化了操作,降低了對工人技術的要求。
實施例2
參照圖3,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沖壓模具200,其包括依次設置的上托板、上墊塊、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脫料板、下模板、下墊板、圖4所示的下模座210、下墊塊、下托板和實施例1中的鑲件快換結構100。
參照圖4,下模座210為矩形,下模座210上設置有4個鑲件快換結構100,鑲件快換結構100中的板體110與下模座210一體化設置。4個鑲件快換結構100分別靠近矩形下模座210的直角邊處設置。當伸出部121處于第一狀態時,伸出部121貫穿下模板和下墊板。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根據實際工件形狀,可以在下模座210上設置不同數量的鑲件快換結構100,且鑲件快換結構100的位置由實際需要而改變。
本實施例中沖壓模具200在生產支架嵌件時,利用一種支架嵌件沖壓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支架嵌件置于上述沖壓模具200中;控制手柄133使伸出部121處于第一狀態;
S2:對模具中支架嵌件進行沖孔、壓毛刺、打斜、折邊、切邊和落料工步;
S3:控制手柄133使伸出部121處于第二狀態;卸下沖壓后的支架嵌件。
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根據支架嵌件的形狀不同,S2步驟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或減少一個或若干工步。
利用該沖壓模具200并結合支架嵌件沖壓工藝,可以使針對支架嵌件加工的效率提高,并降低對工人技術的要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