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鉆孔技術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鉆孔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源短缺,而實現自動化是彌補這一現象的必然趨勢。在工件鉆孔加工過程中,傳統的人工鉆孔,會發生漏鉆孔、錯鉆孔現象,手工操作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產品合格率低、產品質量誤差大、產品質量不穩定的缺陷。
現有技術中,手工鉆孔,往往易造成對位不準及位偏問題,定位精度差,連續性作業效果差,效率低;造成不良率高,返修造成材料及人工的極大浪費,同時精確定位孔對產品的可靠性要求高,手工鉆孔不良會導致產品的顯示偏差,整機安裝困難,更加影響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鉆孔機,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設計自動鉆孔機,通過手工上料后,由鉆孔機自動化逐件完成產品的定位、壓合、鉆孔作業,自動鉆孔機制造成本不高,效率大幅提高,適合連續性作業;鉆孔定位精度高,提高加工生產的產能及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自動鉆孔機,包括機架、觸摸屏、防護罩、搬運Z軸、搬運X軸、鉆孔主軸、定位載臺、風扇、臺板、搬運Y軸、拖鏈、下料X軸、壓緊氣缸、送料氣缸、上料彈夾、產品、滑軌、下料Z軸、下料彈夾、導向柱、直線軸承、下料臺、控制按鈕,其特征在于:
所述機架為矩形金屬方鋼框體,所述機架下部固定設置有4個腳輪和調整腳,所述機架內部裝配有電控箱、側面設置有風扇、四周螺接有帶拉手的封板、上部設置有臺板、后部設置有下料臺,所述臺板上方設置有帶透明封板的保護罩,所述保護罩前方設置有觸摸屏,所述觸摸屏下方設置有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鈕左邊為蜂鳴器、右邊為急停按鈕;所述觸摸屏 通過電氣信號控制鉆孔機自動作業;所述臺板中部裝配有載臺模組,所述臺板后側裝配有壓合模組,所述下料臺上裝配有下料模組;所述載臺模組下方設置有搬運Y軸,所述載臺模組側面設置有拖鏈。
所述載臺模組包括定位載臺、滑軌、上料彈夾、送料氣缸、壓緊氣缸、產品;所述定位載臺上平行設置有兩根滑軌,所述滑軌一端裝配有定位模板,所述定位模板的側面設置有壓緊氣缸;所述滑軌上滑動卡接設置有兩組上料彈夾,所述上料彈夾內裝填有多個產品,所述送料氣缸驅動上料彈夾將產品送到定位模板上,所述產品經壓緊氣缸壓緊固定。
所述壓合模組包括搬運Z軸、搬運X軸、鉆孔主軸、支撐座、橫架、鉆座;所述支撐座固定于所述臺板后部的兩側,所述支撐座上橫向裝配有橫架,所述橫架上裝配有搬運Z軸和導軌,所述搬運Z軸上固定有鉆座,所述鉆座上設置有兩部鉆機,所述鉆機下部設置有鉆孔主軸和鉆具;所述橫架后側裝配有搬運X軸。
所述下料臺上裝配有下料模組,所述下料模組包括下料X軸、下料Z軸、下料彈夾、導向柱、直線軸承、下料板;所述下料臺一側固定設置有下料Z軸,所述下料Z軸上方軸接設置有下料電機;所述下料Z軸下方通過絲桿與下料板螺接,所述下料板上通過兩個直線軸承套接設置有兩根導向柱;所述導向柱兩側跨接設置有兩組下料彈夾。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所述自動鉆孔機的作業順序依次為人工上料、載臺定位、自動鉆孔、自動下料;由作業員手動將產品放入上料彈夾內,并按下啟動控制按鈕;由定位氣缸將產品從彈夾內撥出,通過壓緊氣缸對產品進行定位壓緊,通過鉆孔主軸上的鉆具對產品進行鉆孔作業,鉆孔完成后,通過搬運Z軸上升,由下料搬運模組將產品取出,并自動將鉆好的產品放入下料彈夾內。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設計自動鉆孔機,并通過定位載具對位,手工上料后,自動化完成對產品組件的定位、校準、貼合、鉆孔,自動鉆孔機制造成本不高,效率大幅提高,適合連續性作業;定位精度高,提高加工生產的產能;適用于多種規格產品壓合加工,一機多用,更換產品時,只需要更換相應的定位模板,有利于企業產品換型加工,產品的多元化拓展。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自動鉆孔機立體軸側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自動鉆孔機無保護罩軸側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自動鉆孔機壓合模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自動鉆孔機下料模組示意圖。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名稱:
1.機架 2.觸摸屏 3.防護罩 4.搬運Z軸
5.搬運X軸 6.鉆孔主軸 7.定位載臺 8.風扇
9.臺板 10.搬運Y軸 11.拖鏈 12.下料X軸
13.壓緊氣缸 14.送料氣缸 15.上料彈夾 16.產品
17.滑軌 18.下料Z軸 19.下料彈夾 20.導向柱
21.直線軸承 22.下料臺 23.控制按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根據圖1、圖2、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鉆孔機,包括機架1、觸摸屏2、防護罩3、搬運Z軸4、搬運X軸5、鉆孔主軸6、定 位載臺7、風扇8、臺板9、搬運Y軸10、拖鏈11、下料X軸12、壓緊氣缸13、送料氣缸14、上料彈夾15、產品16、滑軌17、下料Z軸18、下料彈夾19、導向柱20、直線軸承21、下料臺22、控制按鈕23。
所述機架1為矩形金屬方鋼框體,所述機架1下部固定設置有4個腳輪和調整腳,所述機架1內部裝配有電控箱、側面設置有風扇8、四周螺接有帶拉手的封板、上部設置有臺板9、后部設置有下料臺22,所述臺板9上方設置有帶透明封板的保護罩3,所述保護罩3前方設置有觸摸屏2,所述觸摸屏2下方設置有控制按鈕23,所述控制按鈕23左邊為蜂鳴器、右邊為急停按鈕;所述觸摸屏2通過電氣信號控制鉆孔機作業;所述臺板9中部裝配有載臺模組,所述臺板9后側裝配有壓合模組,所述下料臺22上裝配有下料模組;所述載臺模組下方設置有搬運Y軸10,所述載臺模組側面設置有拖鏈11。
所述載臺模組包括定位載臺7、滑軌17、上料彈夾15、送料氣缸14、壓緊氣缸13、產品16;所述定位載臺7上平行設置有兩根滑軌17,所述滑軌17一端裝配有定位模板,所述定位模板的側面設置有壓緊氣缸13;所述滑軌17上滑動卡接設置有兩組上料彈夾15,所述上料彈夾15內裝填有多個產品16,所述送料氣缸14驅動上料彈夾15將產品16送到定位模板上,所述產品16經壓緊氣缸13壓緊固定。
所述壓合模組包括搬運Z軸4、搬運X軸5、鉆孔主軸6、支撐座、橫架、鉆座;所述支撐座固定于所述臺板9后部的兩側,所述支撐座上橫向裝配有橫架,所述橫架上裝配有搬運Z軸4和導軌,所述搬運Z軸4上固定有鉆座,所述鉆座上設置有兩部鉆機,所述鉆機下部設置有鉆孔主軸6和鉆具;所述橫架后側裝配有搬運X軸5。
所述下料臺22上裝配有下料模組,所述下料模組包括下料X軸12、下料Z軸18、下料彈夾19、導向柱20、直線軸承21、下料板;所述下料臺22一側固定設置有下料Z軸18,所述下料Z軸18上方軸接設置有下料電機;所述下料Z軸18下方通過絲桿與下料板螺接,所述下料板上通過兩個直線軸承21套接設置有兩根導向柱20;所述導向柱20兩側跨接設置有兩組下料彈夾19。
所述自動鉆孔機的尺寸為長1000mm*寬800mm*高1500mm;動力電源為 AC220V±10%、50Hz±1%;壓縮空氣源為0.6MPa;環境溫度為-20℃—50℃,環境濕度為≤90%。
本實用新型具體操作步驟為:所述自動鉆孔機的作業順序依次為人工上料、載臺定位、自動鉆孔、自動下料;由作業員手動將產品16放入上料彈夾15內,并按下啟動控制按鈕23;由送料氣缸14將產品16從上料彈夾15內撥出,通過壓緊氣缸13對產品16進行定位壓緊,通過鉆孔主軸6上的鉆具對產品16進行鉆孔作業,鉆孔完成后,通過搬運Z軸4上升,由下料模組將產品取出,并自動將鉆好的產品放入下料彈夾19內。
通過上述具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自動鉆孔機,并通過定位載具對位,手工上料后,自動化完成對產品組件的定位、校準、貼合、鉆孔,自動鉆孔機制造成本不高,效率大幅提高,適合連續性作業;定位精度高,提高加工生產的產能;適用于多種規格產品壓合加工,一機多用,更換產品時,只需要更換相應的定位模板,有利于企業產品換型加工,產品的多元化拓展。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