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材加工設備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模具傳送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管材加工工藝中,擠出機將管材擠出,通過冷卻裝置冷卻,同時通過模具定型,而模具固定在模座上,模具的軸線與管材軸線一致,管材通過模具時,受到模具的作用定型,形成不同種類的管材,模座和模具通過模座的傳動齒與傳送路徑上的轉動齒輪配合移動,導致模座的傳動齒和模座的底面一直與傳送路徑摩擦,容易將模座的底部和傳動齒磨損,從而導致模具與模具之間高低不平,最終使生產的管材厚度不均勻,降低產品品質,而更換整個模座,使生產成本大大增加,產品的穩定性降低,降低了生產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小模座與傳送軌道之間的摩擦,延長模座使用壽命,降低成本的模具傳送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模具傳送結構,包括模座、轉動齒輪和傳送軌道,所述傳送軌道上設置有兩條與傳送軌道平行的輔助軌道,所述輔助軌道的頂面上開設有與輔助軌道平行的凹槽,所述凹槽內均勻布滿有第一滾球,所述第一滾球與模座的底面抵觸,相鄰的所述第一滾球之間設置有隔板。
進一步的所述凹槽的開口小于第一滾球的直徑。
進一步的所述兩條輔助軌道分別位于轉動齒輪的兩端。
進一步的所述模座朝向傳送軌道外側的一端設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側與輔助軌道的側面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板朝向輔助軌道的一面開設有容納槽,所述容納槽內設置有第二滾球,所述第二滾球與輔助軌道的側面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容納槽的開口小于第二滾球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當模座在傳送軌道上運動的時候,模座的底面是與第一滾球抵觸的,且第一滾球可以在凹槽內自由滾動,在凹槽內均布的第一滾球對模座起支撐作用,這樣模座底部的傳動齒和傳送軌道上的轉動齒輪配合驅動模座沿傳送軌道運動,在現有技術中模座的另一端是與傳送軌道上的扣板通過螺栓連接的,能迫使模座一直沿傳送軌道的方向運動,這樣在模座運動的過程中模座的底部與凹槽內的第一滾球滾動配合,大大減少了模座的底部與傳送軌道滑動產生的摩擦,減少了模座底部的磨損,還可以在凹槽內加入潤滑油,可以進一步減少滾球和模座之間的摩擦,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更換模座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傳送結構的剖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傳送結構的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傳送結構的傳送軌道的俯視圖。
附圖說明:1、模座;2、容納槽;3、第二滾球;4、第一滾球;5、凹槽;6、轉動齒輪;7、傳動齒;8、限位板;9、傳送軌道;10、輔助軌道。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傳送結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模具傳送結構,包括模座1、轉動齒輪6和傳送軌道9,所述傳送軌道9上設置有兩條與傳送軌道9平行的輔助軌道10,所述輔助軌道10的頂面上開設有與輔助軌道10平行的凹槽5,所述凹槽5內均勻布滿有第一滾球4,所述第一滾球4與模座1的底面抵觸,相鄰的所述第一滾球4之間設置有隔板。
當模座1在傳送軌道9上運動的時候,模座1的底面是與第一滾球4抵觸的,且第一滾球4可以在凹槽5內自由滾動,在凹槽5內均布的第一滾球4對模座1起支撐作用,這樣模座1底部的傳動齒7和傳送軌道9上的轉動齒輪6配合驅動模座1沿傳送軌道9運動,在現有技術中模座1的另一端是與傳送軌道9上的扣板通過螺栓連接的,能迫使模座1一直沿傳送軌道9的方向運動,這樣在模座1運動的過程中模座1的底部與凹槽5內的第一滾球4滾動配合,大大減少了模座1的底部與傳送軌道9的摩擦,減少了模座1底部的磨損,通過設置隔板,可以防止第一滾球4之間相互影響,使第一滾球4能正常工作,本實施例中還可以在凹槽5內加入潤滑油,可以進一步減少滾球和模座1之間的摩擦,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更換模座1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凹槽5的開口小于第一滾球4的直徑,這樣可以避免凹槽5內的第一滾球4由于相互存在擠壓力而彈出凹槽5,增加第一滾球4的工作穩定性。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兩條輔助軌道10分別位于轉動齒輪6的兩端,這樣可以使模座1的左右兩端受力均勻。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模座1朝向傳送軌道9外側的一端設置有限位板8,所述限位板8的一側與輔助軌道10的側面貼合,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現有技術中的模座1是與螺栓配合的,在工作時模座1上的模具受離心力的作用,有一個向外翻轉的力,既導致與模具固定的模座1有一個向外翻轉的力,此時通過限位板8的限位抵住輔助軌道10的側面,能有效的限制模座1向外旋轉,這樣避免模座1上的孔被拉大,模座1與扣板固定不穩,最終使模座1能始終沿傳送軌道9的方向運動,不會發生偏移。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限位板8朝向輔助軌道10的一面開設有容納槽2,所述容納槽2內設置有第二滾球3,所述第二滾球3與輔助軌道10的側面貼合,本實施例中的第二滾球3可以只有一個,為了減少成本,當然也可以是一排多個均勻布置,可以使模座1受力更均勻,設置第二滾球3可以減少限位板8與輔助軌道10的摩擦,進一步延長模座1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容納槽2的開口小于第二滾球3的直徑,通過上述方案,可使第二滾球3始終在容納槽2內滾動不會脫離容納槽2。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