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結構,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用于生產汽車搖窗器上的壓鑄
件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用于生產汽車搖窗器上的壓鑄件的模具結構包括上模板、上模套、下 模板、下模套、推動裝置、隔板、型芯、固定板及支架。所述的上模板固定在所述的上模套內, 在開模和合模的過程中,所述的上模板及上模套都不作運動,下模板及與其相連接的部件 做相對運動,所述的上模板上設有上模腔。所述的下模套固定在所述的隔板上,所述的固定 板及下模板安裝在所述的下模套內,且所述的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的隔板上,所述的下模板 固定在所述的固定板上。所述的下模板上設有下模腔,合模時,所述的上模板與所述的下模 板合在一起,所述的上模腔與所述的下模腔合成模腔,澆注料澆注在模腔內,冷卻后形成壓 鑄件(也就是產品)。所述的型芯固定在所述的固定板上,且所述的型芯貫通下模板,該型 芯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的下模腔內。所述的支架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隔板上,所述的支架的 底板上設有可供壓鑄機頂棒通過的頂棒通孔,所述的推動裝置安裝在所述的支架內。所述 的推動裝置包括產品推桿及產品推板,所述的產品推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產品推板上, 所述的產品推桿貫通隔板、固定板及下模板,且與所述的隔板、固定板及下模板之間存在間 隙,所述的產品推桿的頂端面與所述的下模腔的底面相平。 當模具在壓鑄機上壓射結束后,壓鑄機頂棒向上運動,待頂棒穿過支架底板的頂 棒通孔頂住產品推板后,頂棒再繼續向上運動,產品推板和產品推桿就會一起向上運動,此 時產品推桿就會推動下模腔內已冷卻成型的壓鑄件,壓鑄件在產品推桿的推動下會脫離型 芯及下模板。但此種現有技術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汽車搖窗器上的壓鑄件內孔部分的斜度 較小,而且精度較高,壓鑄件對型芯的抱緊力就較大,要使壓鑄件脫離型芯需要對壓鑄件施 加較大的推力,現有技術直接通過產品推桿推動壓鑄件,使壓鑄件脫離型芯和下模板,這樣 由于產品推桿所用的推力較大,壓鑄件無法承受這種推力而變形或斷裂,使得壓鑄件的成 品率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能提高產品成品率的一種模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以下結構的模具結構,它包括上模 板,下模板、下模套、推動裝置1、隔板、固定有型芯的固定板及支架;所述的下模套固定在 所述的隔板上,所述的固定板及下模板安裝在所述的下模套內,且所述的固定板固定在所 述的隔板上,并位于下模板的下端;所述的支架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隔板上,所述的支架的 底板上設有可供壓鑄機頂棒通過的頂棒通孔,所述的推動裝置I安裝在所述的支架內;所 述的下模板上設有容納產品的下模腔,所述的推動裝置I的產品推桿的頂端面與所述的下 模腔的底面相平,它還包括推動裝置II及擺輪;所述的推動裝置II安裝在所述的支架內,
3所述的推動裝置II包括推板及推桿,所述的推板靠在所述的推動裝置I的產品推板的底面
上,所述的推桿的頂端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的底面上;所述的支架的側板上設有限位孔,所
述的推板沿厚度方向上設有靠限位孔的一側開口的用于容置所述的擺輪的凹槽,所述的擺
輪經軸銷鉸接在所述的凹槽的側壁上,且擺輪的一端位于限位孔內,所述的擺輪的上表面
部分靠在所述的產品推板的底面上;所述的下模板滑配合在所述的下模套內。 采用以上結構后,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還包括推動裝置II及擺輪;所述的推動裝置II安裝在
所述的支架內,所述的推動裝置II包括推板及推桿,所述的推板靠在所述的推動裝置I的
產品推板的底面上,所述的推桿的頂端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的底面上;所述的支架的側板
上設有限位孔,所述的推板沿厚度方向上設有靠限位孔的一側開口的用于容置所述的擺輪
的凹槽,所述的擺輪經軸銷鉸接在所述的凹槽的側壁上,且擺輪的一端位于限位孔內,所述
的擺輪的上表面部分靠在所述的產品推板的底面上;所述的下模板滑配合在所述的下模套
內。當模具在壓鑄機上壓射結束后,壓鑄機頂棒向上運動,待頂棒穿過支架底板的頂棒通孔
頂住產品推板后,頂棒再繼續向上運動,就會推動推板向上運動,由于所述的下模板滑配合
在所述的下模套內,又由于所述的推桿的頂端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的底面上,推桿與推板
相固定,此時下模板就會在下模套內向上滑動,壓鑄件就會脫離型芯,由于所述的推桿的推
力不是直接用在壓鑄件上,因此壓鑄件內孔脫離型芯時,壓鑄件就不會變形或斷裂;當推動
裝置II向上運動運動到一定高度時,擺輪安裝在限位孔內的一端就會接觸限位孔孔壁,頂
棒還在向上運動,此時,擺輪就會旋轉,將所述的推板與產品推板分開,由于推動裝置I的
產品推桿的頂端面與下模腔的底面相平,當推板與產品推板分開的時候,產品推板就會推
動壓鑄件,使其輕松脫離下模板,從而提高產品的成品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的推桿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的推板上,所述的推 桿貫通所述的隔板及固定板,且與所述的隔板及固定板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推桿就可在 隔板與固定板內滑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改進,所述的固定板上固定有內導柱,所述的上模板上 設有通孔I,所述的下模板上設有通孔II,所述的內導柱連接所述的通孔I及通孔II,且滑 動套合在所述的通孔I和通孔II內。通過在所述的上模板上設置通孔I,所述的下模板上 設置通孔II,所述的內導柱滑動套合在所述的通孔I和通孔II內,使得上模板和下模板在 合模時,兩者的位置不會互相偏移,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較精確。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的推動裝置I與所述的下模板之間連接有 復位螺桿,所述的復位螺桿的下端限位在所述的推動裝置I上,該復位螺桿貫通所述的隔 板和固定板,且與所述的隔板及固定板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復位螺桿的上端旋合在所述 的下模板上。所述的復位螺桿的下端限位在所述的推動裝置I上是指,所述的復位螺桿的 下端設有螺帽,所述的推動裝置I上設有形狀與所述的復位螺桿下端相對應的階梯形凹 槽,所述的階梯形凹槽較大部分的深度高于所述的螺帽的高度,所述的復位螺桿的下端滑 動套合在所述的階梯形凹槽內。由于所述的階梯沉孔的大孔部分的高度高于所述的螺帽的 高度,初始狀態時,所述的復位螺桿的底端與所述的階梯沉孔的底壁不接觸,因此,當擺輪 旋轉將所述的推動裝置I和推動裝置II分開,推動裝置I推動壓鑄件脫離下模板時,推動 裝置II就不會推動復位螺桿向上運動,復位螺桿也就不會推動下模板向上運動,所以壓鑄件可以順利脫離下模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的隔板上設有導柱,所述的導柱貫通產品 推板和推板,且與所述的產品推板和推板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導柱的自由端與所述的支 架底板相接觸。所述的導柱的自由端貫通產品推板和推板與所述的模套底部相連接,可以 穩定產品推板和推板的運動軌跡,使產品推板和推板的位置不偏移。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的支架底板的上表面設有限位墊圈,所述 的限位墊圈的內徑與所述的導柱的外徑相對應,所述的導柱的自由端套合在所述的限位墊 圈內。所述的限位墊圈可以穩定導柱自由端的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的內導柱有三個。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圖1中沿A-A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圖1中沿B-B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圖1中沿C-C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起始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中間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結束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上模板,1. 1、上模腔,1.2、通孔I,2、上模套,3、下模板,3. 1、下模 腔,3.2、通孔II,4、下模套,5、推動裝置1,5. 1、產品推桿,5.2、產品推板,5. 2. 1、階梯形凹 槽,6、推動裝置11,6. 1、推桿,6. 2、推板,6. 2. 1、凹槽,7、隔板,8、型芯,9、固定板,10、擺輪, 10. 1、軸銷,11、支架,11. 1、底板,11. 1. 1、頂棒通孔,11.2、左側板,11.2. 1、限位孔,12、頂 棒,13、內導柱,14、導柱,15、限位墊圈,16、復位螺桿,16. 1、螺帽,17、復位桿,18、壓鑄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結構包括上模板1、上模 套2、下模板3、下模套4、推動裝置I 5、推動裝置I1 6、隔板7、型芯8、固定板9、擺輪10及 支架11。所述的上模板1固定在所述的上模套2內,所述的上模板1與所述的上模套2在 開模和合模的過程中都不作運動,所述的上模板1上設有上模腔1. 1。所述的下模套4固 定在所述的隔板7上,所述的固定板9及下模板3安裝在所述的下模套4內,且所述的固定 板9固定在所述的隔板7上,并位于所述的下模板3的下端,所述的下模板3滑配合在所述 的下模套4內。所述的下模板3上設有下模腔3. l,合模時,所述的上模板1與所述的下模 板3合在一起,所述的上模腔1. 1與所述的下模腔3. 1合成壓鑄件模腔,澆注料澆注在模腔 內,冷卻后形成壓鑄件18(也就是產品)。所述的型芯8固定在所述的固定板9上,所述的 型芯8貫通下模板3,型芯8與下模板3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型芯8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的 下模腔3. l內(澆注時,如果有間隙,料不會流入間隙內嗎?)。所述的支架ll的上端固定 在所述的隔板7上,所述的支架11的底板11. 1上設有可供壓鑄機頂棒12通過的頂棒通孔11. 1. l,所述的推動裝置I 5安裝在所述的支架11內。所述的推動裝置II 6也安裝在所 述的支架11內。 所述的推動裝置I 5包括產品推桿5. 1及產品推板5. 2,所述的產品推桿5. 1的下 端固定在所述的產品推板5. 2上,所述的產品推板5. 2位于所述的支架11內,所述的產品 推桿5. 1貫通隔板7、固定板9及下模板3,且與所述的隔板7、固定板9及下模板3之間存 在間隙,所述的產品推桿5. 1的頂端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3的底面上。所述的推動裝置II 6包括推板6. 2及推桿6. l,所述的推桿6. 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推板6. 2上,所述的推板 6. 2安裝在所述的支架11內,且位于所述的產品推板5. 2的下端,所述的推桿6. 1貫通所述 的隔板7及固定板9,且與所述的隔板7及固定板9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推桿6. 1的頂端 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3的底面上。所述的支架11的左側板11. 2上設有限位孔11. 2. l,所 述的推板6. 2沿厚度方向上設有靠限位孔11. 2. 1的一側開口的用于容置所述的擺輪10的 凹槽6. 2. l,所述的擺輪10經軸銷10. 1鉸接在所述的凹槽6. 2. 1的側壁上,且擺輪10的一 端位于限位孔11. 2. 1內,所述的擺輪10的上表面部分靠在所述的產品推板5. 2的底面上。 所述的固定板9上固定有內導柱13,所述的上模板1上設有通孔I 1. 2,所述的下 模板3上設有通孔I1 3. 1,所述的內導柱13連接所述的通孔I 1.2及通孔I13. l,且滑動 套合在所述的通孔I 1.2和通孔I1 3. 1內,本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內導柱13有三個。所 述的隔板7上設有導柱14,所述的導柱14貫通產品推板5. 2和推板6. 2,且與所述的產品 推板5. 2和推板6. 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導柱14的自由端與所述的支架11底板11. 1相 接觸。所述的支架11底板11. 1上表面設有限位墊圈15,所述的限位墊圈15的內徑與所述 的導柱14的外徑相對應,所述的導柱14的自由端套合在所述的限位墊圈15內。 所述的推動裝置I 5的產品推板5. 2與所述的下模板3之間連接有復位螺桿16, 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下端設有螺帽16. 1,所述的產品推板5. 2上設有形狀與所述的復位螺 桿16下端相對應的階梯形凹槽5. 2. l,所述的階梯形凹槽5. 2. 1較大部分的深度高于所述 的螺帽16. 1的高度,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下端滑動套合在所述的階梯形凹槽5. 2. 1內,所 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上端旋合在所述的下模板3上。所述的產品推板5. 2上還固定有復位 桿17,所述的復位桿17貫通所述的隔板7及所述的下模套4,且與所述的隔板7與所述的 下模套4之間存在間隙,在初始狀態時,所述的復位桿17的自由端與所述的下模套4的上 平面相平。 請參閱圖5、圖6及圖7所示,當模具在壓鑄機上壓射結束后開模,壓鑄件18抱緊 位于下模腔3. 1內的型芯8部分,模具運動部分處于起始位置,然后開啟壓鑄機使頂棒12 向上運動,當頂棒12接觸到推板6. 2后繼續向上運動時,推板6. 2就會推動產品推板5. 2、 產品推桿5. 1及推桿6. 1向上運動,推桿6. 1就會推動下模板3向上運動,當下模板3向上 運動時,所述的壓鑄件18就會脫離型芯8,頂棒12繼續在推動推板6. 2在向上運動,當擺輪 10安裝在限位孔11. 2. 1內的那部分碰到限位孔11. 2. 1孔壁時,擺輪10就會旋轉,將所述 的推板6. 2與所述的產品推板5. 2分開,此時,產品推桿5. 1就會推動壓鑄件18,使其輕松 脫離下模板3。模具合模時,頂棒12已經后退到起始位置,推板6. 2及產品推板5. 2通過復 位桿17向下運動,當產品推板5. 2向下運動時,下模板3會通過復位螺桿16向下運動,最 終,模具處于合模壓鑄狀態。
權利要求一種模具結構,它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3)、下模套(4)、推動裝置I(5)、隔板(7)、固定有型芯(8)的固定板(9)及支架(11);所述的下模套(4)固定在所述的隔板(7)上,所述的固定板(9)及下模板(3)安裝在所述的下模套(4)內,且所述的固定板(9)固定在所述的隔板(7)上,并位于下模板(3)的下端;所述的支架(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隔板(7)上,所述的支架(11)的底板上設有可供壓鑄機頂棒(12)通過的頂棒通孔(11.1.1),所述的推動裝置I(5)安裝在所述的支架(11)內;所述的下模板(3)上設有容納產品的下模腔(3.1),所述的推動裝置I(5)的產品推桿(5.1)的頂端面與所述的下模腔(3.1)的底面相平,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推動裝置II(6)及擺輪(10);所述的推動裝置II(6)安裝在所述的支架(11)內,所述的推動裝置II(6)包括推板(6.2)及推桿(6.1),所述的推板(6.2)靠在所述的推動裝置I(5)的產品推板(5.2)的底面上,所述的推桿(6.1)的頂端面抵在所述的下模板(3)的底面上;所述的支架(11)的側板上設有限位孔(11.2.1),所述的推板(6.2)沿厚度方向上設有靠限位孔(11.2.1)的一側開口的用于容置所述的擺輪(10)的凹槽(6.2.1),所述的擺輪(10)經軸銷(10.1)鉸接在所述的凹槽(6.2.1)的側壁上,且擺輪(10)的一端位于限位孔(11.2.1)內,所述的擺輪(10)的上表面部分靠在所述的產品推板(5.2)的底面上;所述的下模板(3)滑配合在所述的下模套(4)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桿(6. 1)的底端固定 在所述的推板(6. 2)上,所述的推桿(6. 1)貫通所述的隔板(7)及固定板(9),且與所述的 隔板(7)及固定板(9)之間存在間隙。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9)上固 定有內導柱(13),所述的上模板(1)上設有通孔I(1.2),所述的下模板(3)上設有通孔 11(3. 2),所述的內導柱(13)連接所述的通孔I(l. 2)及通孔I1(3. 2),且滑動套合在所述的 通孔1(1. 2)和通孔11(3. 2)內。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動裝置I(5)與所述的 下模板(3)之間連接有復位螺桿(16),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下端限位在所述的推動裝置 1(5)上,該復位螺桿(16)貫通所述的隔板(7)和固定板(9),且與所述的隔板(7)及固定 板(9)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上端旋合在所述的下模板(3)上。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下端限 位在所述的推動裝置1(5)上是指,所述的復位螺桿(16)的下端設有螺帽(16. l),所述的 推動裝置I(5)上設有形狀與所述的復位螺桿(16)下端相對應的階梯形凹槽(5. 2. l),所 述的階梯形凹槽(5. 2. 1)較大部分的深度高于所述的螺帽(16. 1)的高度,所述的復位螺桿 (16)的下端滑動套合在所述的階梯形凹槽(5.2. 1)內。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上設有導 柱(14),所述的導柱(14)貫通產品推板(5. 2)和推板(6. 2),且與所述的產品推板(5. 2) 和推板(6. 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的導柱(14)的自由端與所述的支架(11)底板(11. 1)相 接觸。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1)底板(11. 1) 的上表面設有限位墊圈(15),所述的限位墊圈(15)的內徑與所述的導柱(14)的外徑相對 應,所述的導柱(14)的自由端套合在所述的限位墊圈(15)內。
8.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導柱(13)有三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具結構,包括下模板(3)、下模套(4)、推動裝置I(5)、推動裝置II(6)、支架(11)及擺輪(10);推動裝置I(5)和推動裝置II(6)安裝在支架(11)內,推動裝置I產品推桿頂端面與下模腔(3.1)底面相平,推動裝置II推板(6.2)靠在推動裝置I產品推板的底面上,推桿(6.1)頂端面抵在下模板(3)底面上;支架(11)側板上設有限位孔(11.2.1),推板(6.2)設有一側開口的凹槽(6.2.1),擺輪(10)經軸銷(10.1)鉸接在凹槽(6.2.1)側壁上,且擺輪(10)一端位于限位孔(11.2.1)內,擺輪(10)上表面部分靠在產品推板底面上;下模板(3)滑配合在下模套(4)內。本實用新型能提高產品的成品率。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1524790SQ20092019908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26日
發明者張意斌, 楊文浩, 陳光圓 申請人:寧波東浩鑄業有限公司